首页 > 最新动态 > 京津冀协同|一周动态(第174期)——京津冀去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超1.8万亿元
最新动态
京津冀协同|一周动态(第174期)——京津冀去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超1.8万亿元
2025-01-144

编者按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近日联合组织召开京津冀产业协同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闻发布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津开幕。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发展。本期简报重点对以上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同时聚焦跟踪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占全国经济增量比重超40%、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11.5%、天津市打造京津冀算力服务高地、2025年京津冀生态协同确定八大重点任务、京津冀45项公安事项“同事同标”等内容。疏解专栏,对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房山院区暨国家医学中心、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总部、国旅(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项目情况进行介绍。他山之石板块,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取得显著成效进行介绍。


【北京动态】

京津冀去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

超1.8万亿元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近日联合组织召开京津冀产业协同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京津冀三地工业增加值超1.8万亿元,同比增长6.3%,较全国增速高0.3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2452项,成交额345.4亿元,同比增长75.7%,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和《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加快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印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以“六链五群”为重点引导京津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围绕生物医药、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6条产业链,工信部会同三地联合绘制产业链图谱,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支持举办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推动三地培育建设国家高新区7个、国家自创区2个,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京津冀已培育国家级集群7个、省(市)级集群30多个,围绕集群深化产业协同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在资源共享方面,京津冀三地搭建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集中呈现和开放共享。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遴选109个早期项目和200余家创投机构,路演项目融资超过5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京津冀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京津冀千兆光网覆盖广度和深度,京津冀固定宽带接入端口总数超过9300万个,5G基站超过38万个。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京津冀三地整体谋划“十五五”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协同凝练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推动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京津冀联合建设8000亩

京津冀汽车生态港


1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组织召开京津冀产业协同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闻发布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吴计亮主持。工信部规划司及三地经(工)信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工作情况。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京津冀砥砺奋进,通过共同培育“六链五群”这一重要路径,推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前不久,工信部批准了京津冀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给予了我们巨大支持,我们深受鼓舞。刚才,吴司长做了整体情况介绍。下面由我介绍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三个集群情况。


一、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集群,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联动北京各区,辐射京津冀,赋能千行百业。一是技术创新最活跃。北京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学者,集聚了智源研究院、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二是产业实力最领先。北京现有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形成全链条完整布局。大模型备案数量全国第一,占比近四成,抖音豆包、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成为国内首批破万亿级参数大模型。三是基础保障最有力。北京市已建公共智能算力2.2万P,形成国内智能算力和绿色算力资源最丰富的环京算力带。率先建成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汇聚高质量数据集超150个。四是产业生态最完善。北京是全国唯一全市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政策先行和机制创新优势明显。建设国内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创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数据资源中心和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一区三中心”。设立百亿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实施人工智能伙伴计划,汇聚5类伙伴260家企事业单位。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应用工程,培育一批示范性行业应用。


未来,我们将坚持技术创新与多模态发展,加快智能体的普及与应用,协同数据、算力和算法的发展,力争用2—3年时间,培育10家以上世界百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打造成为具有技术主导权的国际引领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下一步,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突破人工智能芯片、算子库等基础软硬件,培育国际领先的基础大模型,加快形成全栈国产化根技术体系,期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到产业创新工作中。二是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布局,建设E级智能算力高地,推进算力互联互通和运行服务平台汇聚更多算力资源,建好用好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为模型企业提供价廉质优算力供给以及数据训练的丰富资源和安全环境。三是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雨林,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特区。四是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立赋能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制造业、教育、医疗重点行业应用落地。


二、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

京津冀作为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始终以国之大者的担当,服务国家战略。一是产业链条齐备完整。北京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装备领域优势突出,天津在半导体材料、设计、封测领域发展成熟,河北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领域具备特色优势。三地协同开展制造产线关键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验证,京津共建“电子化学品基地”,有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二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企业总量近900家,2024年1—11月,三地集成电路产量258.35亿块,同比增长19.8%,实现销售收入约2600亿元。三是协同创新成效显著。组织实施“研发迭代+规模量产”的协同攻关模式,形成了持续开展自主先进工艺攻关、核心产品自主可控、前沿技术创新迭代的能力。


未来,我们将聚焦打造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自立自强发展的关键技术底座和前沿技术创新主阵地,全面推进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制造-应用”全链贯通发展,力争2028年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培育百亿收入企业20家以上。


下一步,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形成产业联合攻关、互补共建机制。深化“研发迭代+规模量产”的攻关模式。谋划建设前沿技术攻关联合创新平台,组织企业开展先导技术探索。建好高性能芯片研发中试平台、检验检测服务平台以及创新孵化平台,推动先进计算架构创新迭代,为广大企业的研发创新构建共性服务平台体系。推广集群内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生态融通发展等新模式,打造更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二是加快设计、制造、应用全链贯通发展。通过组建IP服务平台、加快EDA企业发展等举措支撑京津冀高端芯片设计能力提升,以北京制造能力为依托,共同推动国产装备升级、加快国产材料攻关,加速先进封测产线建设,打造全链条产业能力。三是加快建设多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推动北京产教融合基地向津冀地区拓展,推动集群人才“共育”;试点建设集群人才联盟,探索集群人才“共享”;用好京津冀各类人才支持政策,引入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


三、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

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正携手向世界一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迈进。一是区域合作紧密协调。京津冀内小米SU7零部件采购占比22%、北京奔驰采购额超50%;京津塘高速“燃料电池+自动驾驶+北斗导航”全线贯通;三地联合建设8000亩京津冀汽车生态港。二是产业链攻关全覆盖。我们以集群内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围绕京津冀汽车产业链“卡脖子”环节,通过三地联合开展旨在解决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工程化攻关难题的产业筑基工程等,推动22项卡点攻关,车载操作系统等4项卡点已实现规模应用。三是自动驾驶实现跨域全场景应用。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里程4311公里,完成测试里程6000余万公里,全国第一。打造国内最大智能网联汽车城市级应用场景。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全环节规范自动驾驶汽车创新应用活动地方立法,实现三地政策互认,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市场主体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制度规范,自动驾驶车辆可便捷开展道路应用试点。


未来,我们将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整零协作配套,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力争到2030年,形成3家生态引领型企业、万亿级产业规模,自主可控水平显著提升,“车路云一体化”跨区域多场景商业化稳健运营,跻身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


下一步,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挥集群内车企需求丰富优势牵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供给端和应用端双牵引,统筹推进车规级芯片、高阶智驾系统、新一代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突破。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按照统一规划、协同招商、同步建设、分别管理的思路,将京津冀汽车生态港打造成为立足京津冀、辐射北方七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保障基地,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测试、验证和生产基地。日前,生态港正在建设和招商,希望全国优秀企业前来考察,将来在此创业兴业。三是打造开源开放的智能网联发展生态。发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示范作用,构建高效协同、互认互信的标准体系,扩大物流园区、重点场站、知名景点等跨域综合应用。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数据上车、应用上车和服务上车,实现商业闭环、产业闭环和价值闭环,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京津冀样板。京津冀地区自动驾驶场景多、数据多,可供大家开放使用基础和条件好,欢迎广大自动驾驶企业来测试新技术新产品。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

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在创新资源、基础设施、产业规模、发展生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政府各个部门通过组织重大项目攻关、资源供需匹配和特色场景示范,推动形成标准化、规模化、跨界协同的应用落地路径,加快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工业是人工智能“施展拳脚”的重要舞台,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较好实践。比如,北京首钢冷轧薄板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利用AI辅助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带钢表面质量实时检测和产线自适应控制,每年减少次品3600吨。再比如,高铁的一个核心供应商纵横机电,是北京高端装备领域的一个领军企业,在“复兴号”核心装备制造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运行状态监测与潜在故障预警,显著提升了高铁运维效率和安全性水平。今年将在这些典型企业取得成效基础上,围绕产业集群建设,继续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带动更多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转型。今年将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行动方案,围绕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和一些重点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五个关键环节,推动集群内企业全流程智能化转型



2023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发布


1月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为148.8(以2014年为基期),比2022年提高5.6。其中,创新发展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高于总指数,分别为180.9和165.8,是主要带动力量;共享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和开放发展指数分别为147.1、139.7和110.7,分别提高5.8、7.8和1.2。


三地研发经费超四千亿

从各项分指数来看,创新发展指数值和增长幅度均为各分指数最高,领衔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2023年,京津冀三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区域创新发展指数为180.9,比2022年提高12.4。三地在协同创新上结出累累硕果,2023年,京津冀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4458.4亿元,比2022年增长4.6%;R&D经费投入强度为4.27%,高于全国1.62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为6.73%,稳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天津、河北分别为3.58%和2.08%,比上年均有提升。区域每万常住人口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63.1人年,比上年增长8.9%,河北增速最快、为12.6%。


2023年,京津冀互相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286.9亿元;其中,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比上年增长超1倍。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数量突破万家,三地联合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开放实验室)目录,推动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持续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重要节点城市布局成果转化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河北清华研究院等多家津冀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入实验室体系。


三地共绘6条产业链图谱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深水区,产业协同成为重要发力方向。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为139.7,比2022年提高7.8,是增幅第二高的分指数,三地产业协同,“新两翼”建设与承接同步推进,均成为推动这一指数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3年,三地加强产业对接协作,联合绘制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三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三地共同推出5批、203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涵盖涉企经营、交通运输、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


同时,三地区域空间联系强度比上年提高3.6%。“新两翼”建设与承接同步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连续4年保持千亿量级投资,2019年以来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连续举办项目推介会,2023年签约50个,产业项目占比超六成。雄安新区成立7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首批疏解央企搬迁进展顺利,中国星网总部启动试运行,第二批疏解高校、医院、央企项目基本确定选址,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近300家。


三地25项人社服务“一卡通办”

得益于京津冀三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三地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2023年,区域共享发展指数为147.1,比上年提高5.8。


交通建设让京津冀更“近”了。2023年,区域铁路运营里程1.13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3%,相邻城市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北京至河北张家口、天津武清等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里程1.1万公里,京津冀定制快巴已开通北京往返燕郊、大厂、武清、宝坻等9条主线、35条支线,投入运营的车辆数从开通初期的16辆增加至79辆。


协同发展惠及教育、养老等更多民生领域,截至2023年底,三地教育部门签署基础教育合作协议10余项,成立高校联盟20余个,各级学校加强合作;京津冀社保卡跨省通用加快推进,实现25项人社服务事项“一卡通办”、6.4万余家定点医疗机构“一卡通结”、3900多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河北省养老机构收住京津户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区养老的京津户籍老人接近4万人,京津户籍老人到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


2023年底,京津冀区域常住就业人口5387万人,比上年增加53.9万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752元、51271元、3290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6%、4.7%和6.6%;区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561.4万人,比上年增长1.2%。




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

占全国经济增量比重超40%


1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取得重大进展,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


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三大动力引擎作用持续增强,占全国经济增量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北京技术交易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东北的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中西部地区能源安全的保障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形成了西气东输4条线综合协调供气的格局,年输送天然气的能力超过1000亿立方。


2025年,将进一步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加快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校、医院、央企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继续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大保护,围绕城市生活污水管网等重点领域开展攻坚行动。制定实施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创新能力和创新协作大大提升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11.5%


1月4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研发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5)》正式对外发布。指数从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对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情况进行测定。


报告指出,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区域重大战略以来,京津冀三地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三地间在产业、交通、环境方面率先实现突破,而产业、交通的协同也带来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溢出,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北京打造全国科技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建设等,都带动了京津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地区间创新协作的加强。从2013年到2023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8.2,年均增速为11.5%,京津冀协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研发投入全国领先

报告显示,2013年到2023年,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从661.7增长到1025.5,在三地中增幅最大,呈现出较强的韧性。


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展现出京津冀在研发投入方面的优势。其中北京研发经费占比从2013年的5.98%增加到2023年的6.73%,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优势,比上海高2.3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知识创新成果呈现高速增长,北京在顶尖期刊发表的高水平科技论文增长迅猛。“自然指数”排名自2016年以来一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11月,英国《自然》杂志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发布,北京位列第一。2023年,北京在《Nature》《Science》《Cell》等全球82种顶尖自然科学类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额达到了9180篇,比位列第二的上海多4363篇,占全国份额的18.34%。北京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投入,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创新资源辐射作用增强

技术市场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渠道。报告指出,2023年,北京市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0.66万项,成交额8536.9亿元,增长了7.4%,其中落地本市、流向外省市和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2333.1亿元、4948.9亿元和1254.9亿元。


2014年至2019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其对外省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至2022年回落到7.8%,但2023年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748.7亿元,比2022年增长1.1倍,占北京对外省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快速上升至15.1%,表明北京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引领作用快速上升。2023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810.1亿元,同比增长101%。


建议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基于指标体系,本报告测度分析了2013年至2023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的变化趋势,并从省级层面和地级城市层面对京津冀内部的协同创新水平和各级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5)》发布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李国平认为,京津冀应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培育引领未来领域的科技领军企业群体。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健全企业培育支持机制,做好服务保障,强化研发加计扣除等政策保障,鼓励企业开展原创性、自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梯度培育和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李国平提到,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打造一批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需要织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契合点,加强三地间的分工合作,打造从知识产出、科技创新到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推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关村在津冀的分院分园及产学研异地合作机制建设,以创新成果孵化津冀产业新业态;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氢能、生命健康等产业链,用链条思维统筹谋划京津冀产业布局。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与津冀共同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北京电子信息优势,加强集成电路系列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万亿级信息产业集群中的信息制造实力;努力扩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围绕新型抗体、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加大产业化布局;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加大产能扩张力度;依托产业链分工,打造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



【津冀要闻】

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

合作论坛在津开幕


1月9日,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与参会嘉宾座谈。


张工说,当前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走深走实,经济运行延续向好态势。京津冀是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孕育着巨大市场机遇。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天津拥有区位、港口、科教人才、产业、城乡空间资源等比较优势,建成第三个国家级会展中心,正努力推进北方会展之都建设。希望同大家在发展会展经济、扩大经贸投资等方面深化合作,广泛集聚行业资源,推动更多国际性品牌展会在津落地。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服务保障,促进各方实现共赢发展。


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致辞中说,会展业被誉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本届论坛围绕会展领域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对话研讨,深入探讨会展业发展大势,契合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希望大家把握难得机会,深入沟通交流,发掘合作机遇,为全球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贸促会愿与天津市及有关各方携手努力,为中外企业深化合作搭建高质量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推动全球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在致辞中说,本届论坛以“聚新质生产力?谋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共同探讨会展经济发展新方向、新路径、新模式,利在当下,影响深远。天津是一座底蕴深厚、资源富集、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城市,当前正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加快塑造“五型”开放新优势,推动会展经济与多元业态相互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赋能。衷心希望以本届论坛为契机,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融合聚创新之势,把大家的合作诚意、愿景和行动,更快更好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新动能、新空间。


开幕式发布了《天津倡议》。倡议坚持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绿色理念、政企沟通、以人为本,为全球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还举行了注册会展经理(CEM)和注册国际会议经理(CIEP)颁证仪式。



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

总规模超2万亿元


日前举行的京津冀产业协同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介绍,京津冀算力规模占全国1/3以上,智能算力占全国比重超25%。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总规模超2万亿,占全国比重超过一半。


集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5000家。新一代信创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京津冀三地着眼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尹继辉说,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已集聚3.3万余家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构建了“CPU-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整机终端-超级计算-网络安全”全产业链条,是国内新一代信创产业布局最为完整的产业集群。集群汇聚了三大国产CPU主流技术路线,还拥有全国首台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天河三号”完成全国产化规模部署,200亿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稳居世界第一。文心一言、智谱华章、360智脑等AI大模型共有53个,占全国45%。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集聚了百余所知名高校,中科院体系机构超千家,建成609家国家级创新载体。金融市场活跃,基金群总规模超5800亿,融资案例事件数量和金额均居全国首位。


天津将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信创网络安全产品创新升级,实现全生态安全自主可控。加快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建立我国开源操作系统根社区,构建国产工业软件体系。加快在金融、能源等13个垂直领域开放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全栈式”信创解决方案。到2027年力争推动集群规模达到3万亿元。


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生命健康既是面向未来的前沿产业,又是事关民生福祉的战略产业。天津构建了“核心带动、园区支撑、链群融合、协同共进”产业格局,着力打造国内首要、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原始创新策源和先进制造高地。京津冀三地联合制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谋划四大主导产业廊道,打造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医药服务、BT+IT(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全产业链,贯穿了“研发-临床-生产-销售”的全流程。集群企业超过6000家,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比重20%以上。


创新方面,集群建成多个领先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突破细胞冻存液、微纳米注射剂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热景生物等在三地布局研发中心,实现研发、生产、流通全流程协同。累计获得创新药37个,占全国16.8%;创新医疗器械77个,占全国28.3%。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北京形成“一南一北”产业格局,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平区、海淀区4个主要产业区贡献全市近八成产值;天津形成以滨海新区为核心,武清、北辰、西青、津南特色发展的“一核多园”产业格局;河北打造“一廊一带”产业发展格局,石家庄龙头企业引领强劲,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提质升级。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加速生物药新技术突破、中药大品种开发、医疗器械应用拓展,打造全球生命科学创新高地。进一步拓展产品应用,加快创新药械在三地推广应用,推动三地在国家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政策和先行先试方面取得突破。”尹继辉表示,力争2026年集群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天津市打造京津冀算力服务高地


截至2024年底,武清区现有数据中心14个,智算规模已突破1万P(P是算力的量化单位,1P相当于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初步形成了以高村数智创新园“一园引领”、京清工业园等“多方融入”的集群发展格局。


近年来,武清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电信京津冀智算中心、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中金大数据产业园等全市重点项目落地投产,建成京津冀首个国产可控万卡智算资源池,成功入选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主轴节点。依托强大的算力底座优势,该区市场化引入智谱AI、百川智能、宗申忽米网等一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落户,培育引进恒升智算、清源智数、蔚景数科等算力产业上下游关联项目240余个,算力产业持续壮大。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各界对智能算力的需求“水涨船高”。为加大智能算力供给,武清区统筹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京津冀算力服务高地。下一步,该区将充分发挥算力资源优势,通过“强算赋能”,持续助力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依托天津市算力交易中心,统筹推动通算、智算、超算供需匹配,推动国产算力生态建设和算力资源利用率提高实现“双赢”,持续助力京津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发展


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202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部门协同治理广度不断拓展,三地间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41项,签署合作协议9项,携手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发展。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宋仁堂表示,2024年,在京津冀三地交通运输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多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新通道得以打通。G109新线高速连通工程提前9个月建成通车;京蔚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打开了北京通往河北的“西大门”,北京至张家口蔚县通行时间由3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张家口涿鹿县与北京实现1小时通达。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吕慧哲表示,2024年,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河北省所有设区市与省会石家庄实现高铁通联;建成承平、曲港等8条段292公里高速公路,建成G307等12条段211公里普通干线公路。三地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41项,签署合作协议9项,协同治理广度不断拓展,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宋仁堂表示,下一步,河北省将推动荣乌新线高速二期开工建设,协调推动京雄快线等项目建设,加快廊涿高速改扩建,抓实唐廊高速、G108新线高速、唐滨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协调京津打通拓宽对接路。优化环京通勤定制快巴线路布局,完善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2025年京津冀生态协同确定八大重点任务


1月10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新闻发布会,2024年京津冀三地纵深推进生态协同,取得了丰硕成果。2025年京津冀生态协同将重点抓好生态协同机制、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共治、绿色低碳发展、“两翼”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屏障建设、森林草原防火防虫工作、林草重点领域联动发展等八方面重点工作。


深入落实生态协同机制。全面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目标任务,推动《“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圆满收官。拓展协同领域,健全完善法规标准,加强科技成果共享,深化执法联动机制,坚决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挖减排潜力,强化工业污染深度治理,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环保绩效创A。强化大气污染应急联动,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和分析研判,协同应对污染过程、全力保障重点时段空气质量。

推进水环境联保共治。落实京津冀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提前谋划京津冀新一轮补偿协议续签事宜。加强交界区域入海河流和排口联合检查监测。联合开展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扩展京津冀区域碳普惠场景,研究不同场景的京津冀区域碳普惠标准。巩固危险废物转移“白名单”机制和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成效,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共建共享。


推进“两翼”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承担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机构职能。落实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行动方案,支持雄安新区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服务。巩固保持白洋淀淀区Ⅲ类水质,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


推进绿色屏障建设等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绿化攻坚。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南大港、察汗淖尔等重要河湖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恢复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做好森林草原防火防虫工作。完善森林草原防火防虫机制,共同开展环京津地区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建设。持续抓好有害生物联防联治,加大毗邻地区的联防联控力度。


深化林草重点领域联动发展。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编制好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加快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推动建立以华北豹为旗舰物种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协同保护体制机制与政策制度,共推绿色低碳发展、共保三地生态环境,切实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作出应有贡献。”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跃说。



京津冀45项公安事项“同事同标”


2024年,京津冀三地公安机关协同治理广度不断拓展,公安机关与多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联动机制,京津冀45项公安事项实现“同事同标”。


河北省公安厅宣传处处长杨江龙介绍,河北省公安厅将2024年作为全省公安机关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这一年里,京津冀45项公安事项实现“同事同标”,35项公安管理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包容免罚事项和192项公安行政裁量权统一基准。公安机关还与多部门积极对接,实现多个事项全程联办、联合调处。目前,河北各市、雄安新区和167个县(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全部实现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17个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河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人口管理支队支队长付江勇说,2024年,河北公安机关进一步规范“跨省通办”办理程序,简化办理手续,深化户口迁移、新生儿落户、户籍类证明出具、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申领临时居民身份证等6项高频户籍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工作。2024年,38.2万外省人在河北通过“跨省通办”办理了户口、居民身份证等事项。


河北省公安厅情报指挥中心副主任赵业辉称,河北公安机关与数据和政务服务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联动机制,健全了双向互转、联合调处、应急联动、会商交流等制度,实现110报警服务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以此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管得好。



【疏解专栏】


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首批

疏解学生将达到17000人


1月7日,据介绍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首批疏解学生将达17000人,最终建成后,学校学生规模将达到32000人。新区成立了承接疏解高校协调服务的工作专班,各个部门通力协作,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解,为疏解高校提供了全流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高效的服务保障。原计划(首批)4个疏解高校要实现2027年9月份实现开门办学,目前雄安新区首批疏解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的雄安校区均已开工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房山院区暨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工程项目

招标计划发布


1月7日,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正式发布了关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房山院区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标计划。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房山院区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房山区长阳镇。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4.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7.8万平方米,床位规模1200张,投资估算为311400万元。预计招标公告发布时间为2025年2月6日。



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二标段

监理服务发布招标公告


1月9日,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二标段监理服务招标,该项目位于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建筑安装工程费约69719.57万元,总建设规模约116199.57平方米。计划2025年3月1日开工,计划2026年11月24日竣工。2024年11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首个开工项目(西区综合服务楼)竣工。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校区规划占地2600亩,计划分两期实施建设,未来将满足36000名学生日常学习、科研、生活的需要。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雄安总部项目有序推进


1月9日,首批疏解落户河北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总部项目建设正在按照施工节点有序推进。该项目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中谷甲1号,由中建三局承建,在设计上利用地块相邻优势形成水平线条的延展性,天际线微微上扬,配合建筑顶部帆型风电装置,呈“扬帆启航”之势,并借助周边临水、近绿的景观优势,形成和谐、生态的景观效果。



国旅(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落户雄安


近日,国旅(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日前迁址落户到雄安新区,该公司为中国旅游集团三级子公司,是2025年第一家迁移至雄安新区的央企子公司。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暨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也是总部在香港的中央企业之一。集团形成了由旅行社、景区、酒店、免税、旅游交通、证件业务、邮轮、地产以及在港综合业务组成的产业布局,经营网络遍布内地、港澳和海外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中国旅游集团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在香港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明确将重点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机制。



他山之石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

指数发布


1月9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2024年)发布,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得分为133.66。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2024年)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工作“一池一区一高地”的目标定位,基于人才集聚力、经济支撑力、创新驱动力、环境吸引力、协同共治力5个维度,设立由16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客观系统地呈现了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水平。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建设,2019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指数各年度得分逐年攀升,区域人才集聚与流动进入高效高质新阶段。透过指数看出,以2019年为基数100快速持续攀升至2023年的133.66,充分证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综合水平实现全面提升,为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从人才集聚力、经济支撑力、创新驱动力、环境吸引力、协同共治力5个维度,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工作的上升曲线清晰可见。


人才集聚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密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人才基础、人才水平、人才引领3个关键指标同步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05%、7.95%和9.05%,充分展现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坚实的人才集聚基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集聚力指数以2019年为基数100攀升至2023年的131.01。


经济支撑力。依托青吴嘉两区一县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通过共享人才资源,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推动区域产才资源协调发展,实现整体产业加速升级。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两区一县GDP合计47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729亿元,较2019年年均分别增长5.94%和8.19%,体现出较强的基础韧性和经济活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支撑力指数以2019年为基数100攀升至2023年的119.10。


创新驱动力。随着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美的上海全球创新园区、网易上海国际文创科技园项目、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等创新经济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区域间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和流动,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增至4.2%,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创新驱动力指数以2019年为基数100攀升至2023年的142.87。


环境吸引力。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政策持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增长显著,并在空间规划和生态治理方面突出“高质量”发展引领、凸显“一体化”治理思维,发布多项制度创新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绿色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绿色底色不断加强,明显拉动提升环境吸引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环境吸引力指数以2019年为基数100攀升至2023年的123.88。


协同共治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一体化服务机制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深化,跨省通办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制度创新成果持续发布,为人才和创新要素跨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效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取得显著成效,区域协同共治水平持续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协同共治力指数以2019年为基数100攀升至2023年的152.4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

取得显著成效


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


陈亚军介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同年10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先后多次到四川、重庆考察指导,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要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五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与川渝两地一道,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压茬推进各项任务举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四个新”的显著成效。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从经济总量看,五年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预计增长到8.6万亿元;五年迈上两个万亿级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从产业体系看,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10以上。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川渝创新合作计划深入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家高新区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


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获得“新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实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业执照互办互发;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1.6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25.2%。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实施环保督察联动机制,PM2.5平均浓度总体下降,成立全国首个河长制跨省市联合办公室,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深化实施川渝便捷生活行动,“川渝通办”覆盖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进一个门、办两地事”。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公立医院161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联系我们:

曹明弟 13691012469

杨   萍 1366135418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