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京津冀协同|一周动态(第166期)——2024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会在深圳召开
最新动态
京津冀协同|一周动态(第166期)——2024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会在深圳召开
2024-11-191

编者按

11月14日,以“迈向高质量 共筑动力源”为主题,2024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会在深圳成功召开。11月12日,2024年京津冀基金与企业融资对接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第四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区域协同赋能媒体融合发展主题研讨在京举办。“京津冀“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推动会举行。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现行有效数达87项。本期简报重点对以上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同时聚焦跟踪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出台《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创新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京津冀校企融通雄安新区雄县专场对接活动等内容。他山之石板块,对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全国首个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介绍。


【北京动态】

2024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会在深圳召开


11月14日,以“迈向高质量 共筑动力源”为主题,2024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会在深圳成功召开。此次会议是由京津冀联合办指导,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会同天津、河北工信部门,三地首次联手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跨区域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活动。


对接会旨在搭建两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衔接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产业联动。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出席活动并致辞。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尤靖主持会议。来自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区域的商协会联盟和企业代表近150人进行现场对接交流。


周浩指出,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跨境、跨江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合作交流更加紧密。两大区域,齐头并进,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共担使命、相互促进。通过举办京津冀与粤港澳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会,共商京津冀与大湾区产业链织网合作,将进一步促进两大区域互学互鉴,开创区域战略融合新局面。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外交流合作处从新产业、新空间、新场景、新要素、新生态和新服务六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具体举措。


目前,京津冀已经构建了千亿级的基金矩阵,面向人工智能、医药、机器人等行业,坚持投早投小投新,为创新型企业赋能。围绕产业链“卡点”,支持国内外企业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把场景应用作为支持企业创新的重要牵引,推动企业生产场景、城市功能场景的全面开放。


会上,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对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新图景作了详细解读,梳理提出了京津冀与粤港澳优势互补合作的切入点,并代表“织网工程”与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会、深圳市新能源行业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行业协会、深圳市工业互联网行业协会、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深圳市信息网络促进会等六家粤港澳大湾区的商协会进行了跨区域产业织网合作签约。


这一织网合作签约标志着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加强产业协作迈出新的步伐。两地商协会将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常态化的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组织企业间的互动交流、项目考察以及资源共享,搭建促进两地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跨区域合作平台,为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更好地对接资源、共享机遇、优势互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两地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提供强有力的市场化服务支撑。


京津冀基金与企业融资对接会成功举办


11月12日,2024年京津冀基金与企业融资对接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融汇科技金融,赋能产业链群”为主题,由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三地协同办(发展改革委)主办,三地经(工)信部门、科技部门、投资促进部门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协办。


活动期间,京津冀三地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共同揭牌成立中关村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促进会。


该促进会是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京津冀三地发展改革部门联合支持下,由北汽集团、小米汽车、理想汽车、长城汽车等63家会员单位联合发起,旨在服务京津冀产业协同,搭建产业链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京津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启动仪式环节,京津冀投融资服务机制宣布正式启动,未来将广泛汇聚资本市场、基金银行、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科技金融要素,为京津冀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与北京企业联合会、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服务链接京津冀百强和全国五百强企业资源,共同推动京津冀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与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提升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7只京津冀基金代表与35家企业代表签署合作协议,签约投资额达30亿元。今年融资对接会参会基金规模突破120家,较去年增长30%,现场签约企业数量及金额均有大幅增长,活动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签约基金代表,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由京津冀三地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基金初始规模41.5亿元,与6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意向投资额达14.6亿元。


5场路演活动吸引了60家企业与120余家基金“面对面”交流,并首次设置“未来产业”专场,前瞻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活动吸引了来自京津冀三地有关政府部门、科技企业、投资基金、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的优质企业代表,共计550余人参加。



区域协同赋能媒体融合发展

主题研讨在京举行


11月12日,第四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区域协同赋能媒体融合发展主题研讨在京成功举办。研讨以“同下一盘棋·融创谱新篇”为主题,旨在通过协同促进共生,借助互补增强凝聚力,进而推动主流媒体向数字化、智能化、社交化等方向转型,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贡献力量。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河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边建出席活动并致辞。


王杰群表示,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将坚持首善首为,聚集资源禀赋,为区域协同赋能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北京愿与各方聚合整合、共建共享、深度融合,答好“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这个大课题,构建区域大视听协同发展新格局,为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王磊表示,多年来,京津冀广电部门和各级广电媒体紧密合作,对接需求、聚拢要素、联合发展,推动三地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更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和媒体融合发展,要以区域协同凝聚思想共识,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以区域协同凝聚合作共识,持续优化完善各类媒体资源配置;以区域协同凝聚创新共识,加快打造媒体创新新业态。


周浩强调,围绕区域协同赋能媒体融合发展,要坚守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初心和出发点,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正面宣传;要把握好时度效,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26重要讲话”十周年、全国“两会”等关键时间节点以及重大项目、重要政策阶段性进展,精心策划选题;要坚持多业态融合,通过视频联动、话题互动等方式联合推出一批主题鲜明、题材多样、形式新颖的精品力作,不断扩大影响力。


边建表示,作为首都主流媒体,北京广播电视台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宣传工作,精心办好京津冀之声,举全台之力打造精品,持续深化与京津冀媒体合作,重大主题报道出彩出圈、专题节目亮点纷呈、协同推进融媒创新,未来北京广播电视台将加强共享共建,展现文旅新业态、新气象,协同推动新质生产,持续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宣传报道,为助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长城新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王悦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贾杰,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中心副主任张红力,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党委书记、主任、董事长李会斌,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卫欣,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高级记者张敏等嘉宾发表主题演讲,立足各自创新案例,分享了区域协同如何赋能媒体融合发展。


李国平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取得了卓越成效。面向未来,要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要强调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一核两翼新格局;优化区域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要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要强调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王悦路介绍了河北的创新经验。他介绍,作为河北省重点打造的第一家以互联网为传播主体的新型媒体,长城新媒体集团成立七年以来,以技术引领激发新动能、以协同联动拓展新空间、以国际传播营造新生态,积极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的新样本。


李会斌提出打造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的“保定样本”,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做到了六个坚持:坚持以新思想指引融合、坚持以机构再造深化融合、坚持以新闻牵引融合、坚持以技术促进融合、坚持以考核助推融合、坚持以制度保障融合。


卫欣从启新、启智、启航三个方面讲述了改革潮涌中通州融媒的“乘风破浪”记。他提出,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实现报、网、台“相加相融”以来不断改革创新,致力于用好技术和人才,通过5G、AIGC等强化新技术赋能作用,鼓励记者们“走出去、向外看”,发挥记者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


《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2024—2026年)》出台


日前,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出台《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高效整合京津冀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构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一揽子措施提升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业整体实力。


按照行动计划,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将围绕丰富区域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积极组织文化和旅游企业,聚焦新热点、新业态、新场景,策划推出特色主题游、自驾游、定制游、夜间游等系列优质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乐游京津冀”等组合产品,推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合作交流、创新发展。支持引育国内外品牌活动,鼓励举办音乐节、演唱会、艺术节、巡回展等,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


围绕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发展,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将大力推动京津冀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大力推进三地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推进三地旅游演艺融合发展,支持三地文旅企业等共同开发演艺项目。


协同推出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措施。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将持续宣传推广“乐游京津冀一码通”,建设“乐游京津冀”三省市官微联动矩阵。会同相关支持机构,面向三地本地居民和游客推出消费券、票价优惠、消费满减满返等惠民措施。与航空公司协调增开热门旅游航线和定制航班,联合平台企业推出特价机票套餐、打车优惠、租车优惠等。构建京津冀客源共享机制,实施游客互送行动,共同激活京津冀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


行动计划要求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协同开展区域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高水平举办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等重大标志性展会。加强社交网络平台的视频和图文推广,开设京津冀旅游专题页或专区。优化整合资源渠道,形成区域旅游宣传合力,面向京津冀游客的主要客源地、新兴客源地联合开展主题旅游推介活动,擦亮京津冀旅游“金字招牌”。


协同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建设三地产业协同发展重点项目储备库,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每年联合举办1次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招商推介活动,促进三地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与社会资本对接融合。携手面向海内外联合招商、组团出海,共同扩大合作“朋友圈”。


协同共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载体。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将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合作新模式,强化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实体支撑。共同推动智慧园区建设,促进三地文化产业园区信息、资源、服务协同。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引导三地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开展重点项目合作。加快推行社保卡在三地文化和旅游体验的“一卡通”功能,深化开发旅居养老产品。


行动计划提出协同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加强三地文化资源整合,建立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企业库和人才库,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和人才跨区域投资和创业的进行重点支持,推动区域内文化和旅游企业在乡村地区协同开发、联动转化。


协同推动文化和旅游贸易高质量发展。三地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开展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对接交流活动,引领和服务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举办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活动,推动区域内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走出去,提升三地文化和旅游贸易规模质量。


【津冀动态】

京津冀“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推动会举行


日前,天津市教委联合北京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共同举办京津冀“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专项推动会暨校企科技对接会。


自今年启动以来,京津冀“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成效初显。截至目前,188个博硕专业学位类别与本市12条重点产业链已成功匹配,工科类高校对产业支撑度超过80%。围绕企业需求,区域内共增设本科专业22个、新增博士点20个、硕士点27个,进一步完善了学科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今年上半年,天津高校与企业联合启动横向课题项目超3000项,合同总额达16.1亿元,同比增长18.6%。


针对京津冀区域内的重大技术需求,会议现场形成了“企业需求清单”与“高校科研成果供给清单”,实现精准对接,为区域内企业和高校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最大化释放校企合作潜能。京津冀“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通过上千个高校创新团队与上千家龙头企业深度对接,挖掘重大技术需求,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资源的体系化配置。目前,京津冀三地的高校与企业携手,围绕生物医药、信息创新等重点领域,打造出一批具有前沿性的产教融合联合体,共同推动技术突破,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创新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津举办


11月15日,由天津市总工会牵头,联合北京市总工会、河北省总工会共同组织开展的“创新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津举办。


本次大赛以“创新赋能展风采?争先创优建新功”为主题,共设置网络安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航空航天模型加工、机器人系统集成4个赛项。来自京津冀三地的120名选手同台竞技,充分展现出工人阶级主力军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个大屏幕,可以实时观察到选手们的比赛状态,他们的成绩也会在上面滚动播放。网络安全赛项除了考查选手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储备外,还会设置‘夺旗’‘攻防对抗’等环节,通过模拟真实网络环境开展‘实战’比拼,选拔出真正既能防御又擅攻破的行业高手。


本次大赛采取全程直播模式,同时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国工匠刘更生、天津大国工匠陈兆海、河北大国工匠夏立做客直播间进行经验分享。大赛期间特别设置了选手风采展示墙、京津冀工匠展示墙、劳动竞赛成果展示以及信创主题展厅等特色板块。


“我们将联合京冀工会部门,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更好地组织动员三地职工投身主战场、争做主人翁、担当主力军,在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承担工会使命、展现工会之为。”天津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现行有效数达87项


河北省政府新闻办11月14日召开的“河北加快推进标准引领品质卓越质量强省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京津冀三地在交通、安全生产、人力资源、冷链物流、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等领域发布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现行有效数达87项,为相关领域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省质量强省战略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学军介绍,河北聚焦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不断加强与京津沟通协作,2024年围绕生态、气象、交通、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新发布16项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


河北省与京津市场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合作文件并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了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与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合作的“3+X”区域协同标准化工作模式。依托首都标准网建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创立了三地地方标准信息公开和通报制度,实现了三地标准信息的共享。


推动通武廊(通州、武清、廊坊)医疗卫生协调联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全国首个区域协调联动试点项目)建设,在全国首次构建涵盖143项标准的三地协同适用的代谢性疾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实现三地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化水平、疾病诊疗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协同均质化水平和患者疾病诊疗服务社会满意度水平“四个提升”,有效支撑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创新成果转化“双百工程”系列活动暨京津冀

校企融通雄安新区雄县专场对接活动成功举办


11月15日,创新成果转化“双百工程”系列活动暨京津冀校企融通雄安新区雄县专场对接活动在雄县成功举办。活动以“新智融通 智享未来”为主题,由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雄县人民政府主办,河北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雄县工信科技数据局承办,雄安股权交易所协办,8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会上签约。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王和富,雄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付红瑜参加活动并致辞,河北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赵鹏主持开幕式。


本次活动,旨在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搭建校企对接、融通合作平台,多层面多举措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加速京津等地高校院所创新成果在雄县转化落地。聚焦新材料、新技术等领域,邀请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河北大学等京津冀高校院所,中国农业银行雄县支行、中国建设银行雄县支行、北京银行雄安分行、雄县103家规上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对接。


雄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付红瑜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以此次对接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强沟通交流、继续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构建京津冀校企融通发展格局。多措并举构建链接成果、资源、政策、企业综合服务模式,强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更多高校院所和企业“牵线搭桥”,通过共享资源、联合研发等方式助力企业提升自身科研水平,推动关键共性、前沿引领和颠覆性技术实现新突破。支持高校院所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针对性地与雄县本土企业加强创新交流合作,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雄县开花结果。同时,也诚挚邀请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朋友们在雄县多走走、多看看,开拓更多合作空间、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


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科学院(AETDEW)院士、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齐元胜作《包印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创新应用》主题报告,京津冀高校院所4位专家发布了《高分子材料阻燃、防静电、增韧增强技术》、《包装工程专业及研究》等创新成果;金融机构代表就“专精特新”专板服务功能、中小企业“一站式”信贷服务产品等金融政策进行宣介。



他山之石


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

转移中心获批建设


11月15日,《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简称《方案》)于近日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这是全国批复的第一个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方案》提出,到2026年,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初具规模,形成多层次、有特色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到2035年,面向“一带一路”技术转移枢纽基本建成,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国际技术转移要素集聚高地和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高地,创新要素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国际技术转移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显著支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为实现目标,《方案》明确按照“一个中心、两地共建、众点协同”布局建设,将围绕国际技术转移网络构建、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服务增效、人才交流、活动开展等实施重点任务,深化成渝地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境融通。


通过探索创新机制、实现要素融通、推动成果共享,从而以高水平国际化促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支撑成渝地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设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有助于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落地落实,还能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促进成渝地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转移转化。


全国首个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正式获批


《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经获得省政府批复,成为全国首个省级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的国家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


批复内容显示,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表示《规划》是成都都市圈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要充分发挥成都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纵深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都市圈。


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是《规划》的重要方面。根据批复内容,到2035年,成都都市圈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16.3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198.2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834.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3446.10平方千米以内,以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方面,批复内容中对成德眉资四市及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提出了以下要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三区两山,三轴三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加强优质农田保护,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携手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强龙门山—邛崃山、龙泉山等生态空间保护,协同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升成都极核功能,完善德阳、眉山、资阳宜居宜业功能,增强功能节点城市承载能力,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共同实施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建强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引擎;共建彰显公园城市特色的高品质宜居地,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加强交界地带规划引导与管控,推进多层次区域协同。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联系我们:

曹明弟 13691012469

杨   萍 1366135418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