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京津冀协同发展简报第195期——京津冀联手打造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最新动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简报第195期——京津冀联手打造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2025-11-1811

编者按

近期,京津冀三地密集开展系列活动,勾勒出区域协同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清晰路径。从联手打造北斗时空产业集群,构筑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产业高地;到举办2025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强化区域协同内在韧性;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展现了京津冀地区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上的系统布局与精准发力。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社会纽带,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落实京津冀与长三角的产业链“织网”合作行动,标志着区域协作从内部的“练内功”走向了跨区域的“强联动”。

【京津冀动态】

京津冀联手打造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京津冀三地经信(工信)部门共同制定了《京津冀协同推进北斗时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三地引育行业头部企业1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家,实现北斗应用总规模达到500万台(套),打造超2000亿元产业规模的京津冀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行动方案》提出,三地将加强与中国时空信息集团等央企合作,推进其在京津冀落地建设国家级北斗时空重点项目,同时联合三地企事业单位整合相关基础设施资源,开展时空大数据、北斗融合应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公共服务方面,支持在京津冀区域内布局北斗时空信息产品的小试中试检测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动态时空基准与导航定位性能”专业实验室,打造北斗氢能重卡、智能网联汽车等应用产品设计、研发、实验、测试基地,共同推进“北斗+”“时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行动方案》提出,将支持筹建时空信息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开展北斗规模应用和时空大数据服务相关产品和数据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加快团体标准的制订完善和推广应用,构建标准统一、互认互通的技术体系。成果转化方面,将推进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通过专项支持、政府采购、首试首用奖励、企业融资补贴等方式,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三地发挥重点企事业单位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城市安全治理、共享两轮车、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共同探索北斗时空信息在氢能重卡、机器人、车路协同、低空经济、智慧康养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创新与跨区域应用。未来,三地将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分层培育北斗时空信息应用和服务市场主体,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产业链。北京海淀、顺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河北雄安新区、石家庄和沧州等地将加快北斗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京津冀北斗时空产业集群。


京津冀携手筑起新能源汽车“配套圈”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批复支持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顺义)汽车核心零部件标准厂房项目。作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承载空间,该项目将与京津冀三地车企形成“配套圈”。建成后,生态港将与顺义区内理想汽车、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汽越野车等生产基地形成“30分钟配套圈”,与北京市内怀柔福田戴姆勒、密云北汽新能源、昌平北汽福田等生产基地形成“1小时配套圈”,与天津、河北汽车产业基地实现“2到3小时配套圈”协同布局。



京津冀“链”出发展新图景


日前,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举行。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企展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成果。

技术新突破展示三地协同成果。梅卡曼德公司业内领先的机器人线束抓取解决方案,在北京完成研发后,到雄安新区厂房进行协同生产;廊坊润泽科技,依托当地地理位置优势建立起国内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投资的智能科技公司相继在北京落户;北京智昆精密传动科技公司,在石家庄年产近30万台高精密减速机发往全国。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上,一系列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展示出三地的紧密连接。

上半年三地新能源汽车产量超45万辆。2025年上半年三地新能源汽车产量45.2万辆,同比增长51.6%,机器人产业营收增长超过40%;“六链五群”建设持续加快,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5个三地共建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合力推动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迈进。工信部总工程师钟志宏建议,未来三地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化链群协同,提高产业韧性和安全水平,合力推动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迈进。


京津冀工业智能体赋能“六链五群”

高质量发展论坛举办


10月29日,2025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 工业智能体赋能京津冀“六链五群”高质量发展论坛召开。本次论坛以“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构建京津冀工业智能体产业协同新范式”为主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张宇航、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蔡讴、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毛红领、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张俊峰分别为大会致辞。本次论坛为京津冀三地搭建了工业智能体产业交流与合作重要平台,标志着区域产业协同迈向智能融合新阶段。



促进会及会员单位动态

北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落实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链织网合作行动


近日,杭州市拱墅区侨创联盟到访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双方围绕区域“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展开专题交流。此次交流是落实2025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链织网合作对接会(杭州站)合作签约的具体行动。双方达成共识,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依托协同发展平台与杭州侨界资源,共同搭建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平台,探索跨区域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两地科创、人才、产业资源双向对接转化,有效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为京津冀与长三角跨区域协同注入侨智动能。


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

技术创新产业联盟

推动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发展


第五届H2-Eco国际氢生态年会上,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作为承办方之一,聚焦于推动京津冀氢能产业的国际合作与标准协同,携手中国石化、远景能源等企业共同发布《京津冀氢能国际合作倡议书》。第二届氢能装备与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上,联盟与北京国际风能大会(CWP)合作,设立“京津冀氢能走廊成果专区”,呈现“天津港—邯郸武安”氢能重卡运输干线的运营数据。举办“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发展论坛”,发布《京津冀氢能装备产业链图谱》,推动区域内氢能装备制造企业与风电、光伏企业的供应链整合。


他山之石


20个城市发起长三角

“AI+”城市合作倡议


11月8日,长三角一体化数字文明共建共享——2025年数字长三角发展大会举行。会上,上海市黄浦区,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丽水市,安徽省合肥市等20个城市共同发起长三角“AI+”城市合作倡议。根据倡议,20个城市将重点聚焦技术研发协同、算力互联互通、产业生态共建、人文交流互通等核心领域加强城市间合作,共同擘画长三角“AI+”新图景。技术研发协同和算力互联互通方面,推动长三角AI开源社区和联合实验室资源共享,聚焦大模型、自动驾驶等前沿方向,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支持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融合创新;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国家枢纽节点平台,建立跨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机制,推动长三角算力资源“一体协同、辐射全域”发展。产业生态共建和人文交流互通方面,推动长三角AI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构建“研发—中试—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支持“AI+”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共建长三角AI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平台,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联合培训计划,依托“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举办国际性赛事活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作、传播与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批


11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批复明确,将深化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加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区域重大战略地区的协同联动。

批复指出,加快推动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优化城镇和产业创新空间布局,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发展重庆、成都现代化都市圈,促进融合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建设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成渝地区门户枢纽功能,合力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形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联系我们:

曹明弟 13691012469

杨   萍 1366135418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