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丨一周动态(第192期)——京津冀抓好“六链五群”落地
2025-08-20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壮阔蓝图下,三地正以 “六链五群”为抓手,奏响产业升级的铿锵乐章。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从制造业高端化稳步推进到三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首破2万家,三地协同程度不断加深,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100多位民营企业家赴雄安新区开展信息技术产业对接交流,京津冀大数据产业链加速“织网”。促进会及会员单位聚焦关键领域,以精准对接破解发展瓶颈,为区域产业协同搭建了务实高效的交流平台。
京津冀抓好“六链五群”落地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7月17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主持召开政党协商专题座谈会。
尹力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瞄准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聚焦关键节点持续发力,打造服务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着力在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上下功夫,打造更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合作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着力在完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上下功夫,抓好“六链五群”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着力在畅通要素流动上下功夫,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高效流通。
8月13日,河北省委书记、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倪岳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十七次扩大会议,听取重点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积极用好京津支撑条件,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的效率和比重。着力增强雄安新区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办好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丰富拓展雄安行系列活动,依托疏解央企同步谋划创新链、产业链,加快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充分发挥河北省区位、算力、产业等优势,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搭建科技、产业、金融紧密对接平台,吸引京津金融资本赋能河北省产业发展,引进京津更多创新团队到河北省创新创业,推动河北省更多企业应用京津创新成果、嵌入京津创新链条。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京津冀三地将扩大京津冀文旅协同专题工作组成员单位的范围,设立毗邻地区工作组,召开专题工作组会议,推动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2025年,京津冀三地将通过共同完善文旅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扩大文旅产品供给、共同开展文旅宣传推广、共同提升文旅市场监管水平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10周年的工作成果。京津冀三地文旅部门将落实《京津冀地区加强旅游领域执法协作工作措施》,召开第三届京津冀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协作联席会议,完善执法协作机制,并健全京津冀文旅市场信用监管体系,提升三地旅游市场监管和服务效能。
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日前在天津举办2025年第二次对接活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持续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核”作用,与津冀两地共同探索“创新核+转化走廊+产业基地”模式。做优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在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上下功夫。率先布局氢能等下一代绿色能源体系,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地要用好“六链”图谱更新成果,把联合攻关进一步做实。用好商协会、联盟等市场化力量,开展联合招商。共促“五群”能级提升,挖掘集群配套潜力。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建议,三地深入园区企业调查研究,在破除壁垒障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在推动产业深度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准对接,发挥“链长制”牵头作用,清单式推动图谱落地。在“十五五”产业发展上进一步融合协作,加强规划交流,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7月20日,《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发布。报告提出,一是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二是区域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三是“链群”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一体化效果良好;四是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五是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推进;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京津冀三地也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资源配置不均;二是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三是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四是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一是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二是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三是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四是推进交通、生态及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底;五是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一体化空间载体。
7月24日,2025京津冀冷链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会议期间,《京津冀冷链行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倡议》正式发布。京津冀三地代表企业将以智慧化与标准化为抓手,打破地域壁垒,深化在基础设施互联、信息平台互通、监管互认、应急联动等方面合作。北京着力打造智能化、高端化的城市冷链配送枢纽与品质生活服务保障中心。河北大力推动产地冷链设施建设与农产品上行效率提升,夯实区域供应链前端基础。天津致力于构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冷链物流战略枢纽和创新示范区。
7月30日至31日,京津冀民营企业雄安行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接交流活动在雄安新区举办。来自京津冀三地100多位民营企业家,通过实地参观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实景、召开交流对接会、设立京津冀企业家联盟雄安联络处,并进行创新性项目路演,共同谋划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发挥疏解能力。
京津冀机器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展览
及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近日,“京津冀机器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展区及同名交流活动在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办。本次活动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汇聚三地近50家机器人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力量,通过展区展示与深度交流,搭建起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区域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
8月12日,以“数智赋能 区域协同”为主题的2025京津冀大数据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在石家庄举办。活动中发布《2025京津冀大数据产业供需项目清单》,涉及供方技术成果45项、需求信息17项;组织签署了《京津冀三地协会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等9个项目合作协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云智能集团、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开发区等15家企业、园区进行了大数据产业供需信息发布。各单位参会代表在会上踊跃对接洽谈,气氛热烈。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成功举办
京津冀航空物流服务提质增效研讨会
7月15日,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成功举办京津冀航空物流服务提质增效研讨会。会议以“强化京津冀物流服务保障,助力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航油公司、祥龙物流集团、紫光数码集团、河北物流集团等15家物流上下游企业参会。会上,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秘书长李伟提出,航空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是连接不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基础设施。京津冀航空物流发展应以协同为核心,推动企业资源整合,深化产业链研究,借鉴外地政策经验,打造京津冀航空物流生态体系,优化区域航空物流服务水平、提升效能。
中关村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促进会举办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海外业务座谈会
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促进会于2025年8月1日在北京亦庄成功举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海外业务座谈会”。此次会议深度聚焦京津冀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扬帆出海进程中遇到的政策法规适配、国际认证壁垒、跨境物流成本高、融资渠道受限以及本地化运营落地难等共性痛点,搭建起一个集政府政策传导、企业诉求直通、金融机构赋能于一体的高效协同平台,凝聚三方合力共破发展堵点。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日前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并将共同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决定》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坚持推进全过程融通、全要素融合,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兼顾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实际,寻求最大“公约数”,为提升长三角协同创新能力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决定》共19条,对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共育、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共研、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共享、企业创新主体共兴等作出明确规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
8月11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报告显示,当前五大城市群发展呈现明显梯度:长三角城市群以全维度领先的优势位居榜首,尤其在创新驱动和数智转型两项指标上表现突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紧随其后,前者在综合质效上接近长三角,但绿色生态、数智转型等维度存在短板,后者则以均衡发展为主要特征,创新驱动能力较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处于第三梯队,其中成渝地区综合质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接近,但创新驱动和数智转型成为显著短板,拉低了整体排名。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联系我们:
曹明弟 13691012469
杨 萍 1366135418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