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要观点集萃
最新动态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要观点集萃
2025-08-192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主要观点集萃


  01 李强总理讲话

<


  02 重要嘉宾观点

<


  03 主要论坛观点

<





    李强总理讲话  ▼  

李强总理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开幕式上的讲话












李强表示,习近平主席今年4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努力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当前,全球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呈群体性突破之势,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领域日新月异,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效、强智能的方向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同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亟需进一步凝聚共识。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应当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所掌控,朝着向善普惠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也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李强围绕如何把握人工智能公共产品属性、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更加注重普及普惠,充分用好人工智能发展的已有成果。要坚持开放共享、智能平权,让更多国家和群体从中受益。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愿共享发展经验和技术产品,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力建设,让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球。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合作,力求更多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科技硕果。要深化基础科学和技术研发合作,加强企业和人才交流,为人工智能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中国愿同各国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大开源开放力度,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三是更加注重共同治理,确保人工智能在造福人类上最终修成正果。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各国对接协调,推动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规则。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积极参与推动多双边合作,愿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重要嘉宾观点  ▼  

诺奖、图灵奖得主等重要嘉宾观点

杰弗里·辛顿

▂▂▂

图灵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多伦多大学教授


大语言模型理解语言的方式和人类几乎一样,它真的理解人类的问题。大语言模型是数字化的,远远优于类似于模拟信号驱动的人类大脑。


AI的知识迁移效率远高于人类。大语言模型所需的数字计算虽然耗能巨大,但多个智能体只要拥有相同的模型就能轻松交换各自学到的知识。


超级智能要掌控世界,会设立更好的生存和更强的权力操控两大目标。我们需要确保训练AI不会消灭人类。建立一个由各国AI安全研究所与国内研究网络组成的国际社群,预防AI操纵世界。



炉边对话:

▂▂▂

中美要先谈“AI护栏”,再谈合作共赢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围绕“全球AI协作”,强调AI不是某个国家或机构可以独自应对的挑战,尤其是中美之间需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机制。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中美应开展合作,确保人类能够掌控这些AI工具。他提出,AI发展正进入临界点,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社会结构的重构力量,尤其在AI模型能力愈发强大、泛化风险剧增的当下,治理体系亟待建立。关于开源技术的利与弊:“开源带来了惊人的创新效率,但也加剧了扩散风险。”必须找到新的平衡机制,要“让AI服务于所有人的生产力,而不是威胁社会稳定”。关于中美合作,提出中美之间的AI对话,必须从“先理解、再合作”出发,才能真正把技术发展引入可控、可信的轨道。



AI治理圆桌:

▂▂▂

贸易结构变革破解AI鸿沟,量产带来AI服务普惠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吉莉安?哈德菲尔德:

“Transformer推动贸易结构变革,缓解AI鸿沟。 ”

吉莉安认为,这涉及我们创造了AGI后怎么来分配资源的问题。她认为,Transformer这样变革性技术,需要真正的经济法律基础设施的变革,比如贸易结构的变革。今天听到很多人讲到了开源以及开放权重,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也就是确保全球各国能够从AI革命当中受益。


蒙迪与合伙人公司总裁蒙迪:

“模型训练会更昂贵,服务会越来越便宜。” 

AI鸿沟也不仅是国家间的竞争的问题,它有可能会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产业、企业以及人群。今天我们进入到智能机器阶段后,会继续看到这个趋势,并且随着用量变大,技术成本进一步下降,能力变强。制造模型肯定会越来越昂贵,但是获得它的服务会越来越便宜。训练模型所需的治理和能源成本都很大,但一旦模型训练好之后,把模型封装成大家能使用的设备,这是比较容易的。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斯图尔特?罗素:“AGI竞速毫无意义,有效监管降低AI失控率。”

当前AI公司及各国、各地区间正陷入一场竞赛——比拼谁能率先研发出AGI(通用人工智能),但在他看来,这种竞赛毫无意义。他认为,AGI的实现需要依托无限的财富创造能力,而AI理应成为全球共享的公共资源。唯有如此,竞赛带来的紧张感才能消散,因为这类竞赛必然会催生极端性风险。有效监管的核心在于确保合规性,同时将风险控制在足够低的水平。但目前,有效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上海AI实验室主任周伯文:

“AI发展与安全同等重要,必须建立全球治理体系。”

AI的发展与安全同等重要。去年同期,他的团队提出了AI45°平衡率的概念,其核心是要探索发展与安全并行的技术研究路径。在这一框架下,其与全球研究者达成共识:要真正实现安全,就必须开展“Make Safe AI”相关工作。





   主要论坛观点  ▼   

点论坛主要嘉宾观点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主论坛

<

工具走向共创,AI与人类的关系正在重构。MiniMax创始人兼CEO闫俊杰指出,“AI公司不是提供链接的互联网公司,而是提供生产力的公司。”AI不再是互联网工具,而是一种新型生产力,正在持续增强个人与社会的能力。他以实际案例展现AI如何走向内容生成、科研助理与多智能体协同,强调模型正从模仿人类标注,走向学习专家解题过程,并进入Multi-Agent协作阶段。他判断,AI不会被少数人垄断,而是因模型差异性、系统多样性与开源生态而走向普惠,为“AI属于每个人”提供了可信的产业注解。




“AI焕新产业共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

<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发表题为《深入实施“AI+”行动全面赋能产业焕新升级》的演讲,分享三点思考:一是把握AI变革方向,认为AI正通过“智能倍增”(硅基生命成重要资源)、“时空倍增”(拓展至无限数字时空)、“效能倍增”(驱动智能经济成新质生产力)开启碳硅融合文明新形态,创造广阔机遇;二是筑牢数智发展根基,作为信息通信领域央企,在“AI+”时代发挥新“扁担效应”,一方面突破AI原创成果,攻坚“九天”大模型矩阵、增强大算力供给、推动大数据汇聚,另一方面培育多元AI原生服务,落地“AI+产品”“AI+DICT”项目、构建MaaS平台赋能产业协同;三是开启碳硅融合未来,计划升级“AI+”行动计划,从锻造一流科技创新成果(大模型升级、技术架构创新等)、产业焕新服务(赋能千行百业、惠及千家万户等)、研发创新载体(成立专业公司与研究院等)、开放合作生态(构筑共创平台、打造焕新社区等)四方面发力,携手各界让AI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齿轮”和“新杠杆”。


中国电子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桂荣表示,数据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数据质量已成为决定模型效能的关键,其价值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时代和当前智能化时代的演进中愈发凸显。他指出,数据统计表明,行业AI应用使用程度依赖于各行业数字化发展程度带来的数据供给。同时,行业AI应用的表现更依赖于行业数据质量,多数企业面临着数据集建设周期长、成本高、规模小、质量差等问题,且企业投入存在“重算力、轻数据”倾向,难以支撑产业智能化升级。他提到,中国电子立足产业痛点,以构建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为牵引,深度布局AI产业,打造“源启”AI整体解决方案,聚焦基础软硬件、行业数据集、行业大模型及行业应用,通过生态协同强化服务能力,具体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全面升级基础软硬件(芯片、算力设施、系统软件),筑牢AI发展底座;二是构建“1+1+1”高质量数据集体系,通过自动化加工、数据合成、多元主体联合训练等突破数据集瓶颈;三是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深度融合,打造智能体赋能千行百业,相关技术已落地实践。




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全体会议

<

诺贝尔和图灵奖得主、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与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谈到: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一样,都是在创造“新的生命”,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初步展现出很强的理解能力甚至“自我意识”,人们应该抛弃只有人类存在“意识”的固有思维。辛顿尤其强调,如何训练对人类保持善意的人工智能,确保“智能向善”是人类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约书亚·本吉奥强调:过去几年人们所见证的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其能力的不断提升,安全风险也在同步增加,国际社会亟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大卫·帕特森分享:他们团队发现人机协同的能力优于人类与人工智能各自的单打独斗,如果人类能把人工智能的应用聚焦于提升生产力,将获得更多收益。


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斯图尔特·罗素、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约翰·麦克德米、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徐葳、奇安信集团合伙人邬怡等专家,围绕“AI与人类的和谐未来”问题展开研讨:谈到人工智能与网络等多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需要在传统安全防护手段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呼吁加强跨学科协作,充分借鉴生物伦理、传统工程安全等领域的经验,构建“辅助博弈”框架,促使人工智能系统主动学习人类偏好而非简单模仿行为,通过冗余验证等“软硬件结合”的方式降低人工智能风险等。


英国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的创始院长林奈莉、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美国微软公司前首席研究与战略官克雷格·蒙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胡国栋、中国电信集团网络与信息安全首席专家刘紫千、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刘湘雯等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的全球治理”问题展开讨论:在探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的同时,分享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最佳实践。大家谈到,智能体(Agent)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本“点对点”的安全问题逐渐转变为系统性安全风险,仅依靠行业自我监管很难有效应对。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通过建立类似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门机构等方式,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共同应对人工智能风险。




“有益、安全、公平”人工智能向善论坛

<

国家网信办网络管理技术局局长于永河指出,为应对“眼见不为实”的信任危机,国家网信办等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及配套标准,以标识为抓手推进AI全生命周期治理,具体包括:一是提出适应现状的全周期管理方案,不强制数字水印及识别,采用源数据隐式标识,创新文字角标、音频“摩斯码”式等标识方法,鼓励提升识别准确性;二是实施覆盖内容制作、传播、应用分发的全链条标识治理,解决生成内容的来源等问题;三是构建包含管理办法、技术强标及即将发布的6项实践指南的全体系治理框架。



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健康新范式

论坛

<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深刻重塑各行各业的今天,医药健康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如何让AI技术真正扎根医疗实践、惠及更多人群,如何在创新突破中筑牢安全防线、凝聚国际共识?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英副秘书长强调,要以本次论坛为起点,携手推动人工智能成为普惠医疗的“倍增器”,共同绘制健康中国的未来图景。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韩志强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重构医疗健康的全产业链条。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陆韬宏在致辞中表示,未来应重点推动数据安全网建设,创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共享机制,为AI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匈牙利创新署首席运营官罗伯特·索莫吉教授提出三点倡议:确保人工智能医学发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透明、包容和公平的制度,加强机构合作、使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类。




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论坛 

<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说,发展人工智能必须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抓起,这才是正确之路。当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还处于工程化阶段,中国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把基础理论搞上去,要有自己的队伍和话语权。与国际顶尖力量相比,我国在专注基础数学与AI交叉研究的顶尖人才规模、持续性投入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菲尔兹数学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席路易斯·塞科认为,人工智能未来的进步,将依赖于数学未来的发展。数学和人工智能是融为一体的。数学拥有数千年来积累的知识基础,世界各地的数学家正在努力使这个基础更加强大,以便我们能在其上构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戴维·里奥斯·因苏亚认为,数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将会蓬勃发展,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数学将带来新的见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会激发新的数学问题,并有助于解决那些更传统的数学问题。



智能社会论坛:

AI赋能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科学司司长、第三任首席科学家刘健指出,地球正面临气候变化、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三大危机,其根源正是不可持续的工业文明技术路径。“人工智能迭代周期已缩短至3至5年,其高效赋能特性或可重塑发展模式。”他以中国“双碳”目标中的“碳普惠”机制为例,说明ai如何通过优化生产消费全链条推动绿色发展。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校长(讲席)教授文勇刚则聚焦ai的能源挑战:“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将达人类用电总量8%左右,总碳排放量将接近3.2亿吨,相当于阿根廷的全年碳排放总量。”他介绍,新加坡正探索太空数据中心、氢能发电站等创新方案。同时,他强调了ai在工业脱碳过程中的潜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吴世忠揭示全球ai治理新动向:“治理重点已从安全优先转向开放包容,但地缘政治极化加剧。”他对比中美欧差异:欧盟通过《人工智能法案》实施强监管,美国转向放松监管保持技术领先,中国坚持“边发展边治理”。总体看,人工智能治理困难还是复杂多维的,现在整个全球把希望寄托在大国身上。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人工智能可信框架》起草组长皮埃尔科斯马·比斯孔蒂(piercosmabisconti)详解欧盟合规路径:“高风险ai系统需满足透明度、人工监督等七项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将为企业提供明确的合规路径,降低被罚款的风险。而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研究员萨姆·萨克斯(sammsacks)结合自动化决策、开发者责任、版权保护、儿童安全等社会关切议题介绍了美国近期人工智能的立法新动向。她表示,当前全球ai治理已至关键转折点,呼吁通过国际协作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治理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朱合华直指当下ai治理的核心矛盾:“智慧不等于聪明”。为何在“720”郑州暴雨事件中,京广路隧道“智慧隧道”项目没有发挥作用?当技术决策忽视人文关怀,“智慧”便沦为空洞标签。他指出,当前智慧工程建设存在认知局限,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人文价值。智慧应包含人文关怀,需要从哲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出发,建立统一认知框架。工程领域应关注人类价值观在基础设施中的体现,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演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为推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落地,通过定期发布“京津冀机会清单”的形式,搭建企业供需顺畅、高效对接平台。任何企事业单位或机构有产品/技术/系统集成服务等供给信息、需求信息发布需求,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曹明弟 13691012469

杨   萍 1366135418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