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京津冀协同丨一周动态(第185期)——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2025年第一次工作会召开
最新动态
京津冀协同丨一周动态(第185期)——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2025年第一次工作会召开
2025-04-153

编者按

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2025年第一次工作会召开。京津冀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协同机制。天津获批开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京津冀在全国率先推出区域信用提升联合举措。本期简报重点对以上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同时聚焦跟踪京津冀实现7.24亿条信用数据全量共享、京津冀总体国家安全观学术研讨会等内容。疏解专栏,对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总部项目、大唐集团雄安总部项目设计变更等情况进行介绍。他山之石板块,对2025第四届长三角智能制造高峰论坛、长三角创新区域应急协同制度进行介绍。


【北京动态】

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2025年

第一次工作会召开


近日,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召开2025年第一次工作会,与统计专题工作组“组组联动”,破解行政壁垒和政策堵点,推动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全面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


产业专题工作组赴中国巨力集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调研。听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一季度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研讨解决京津冀北斗产业协同规划、药品生产异地延伸监管等5项政策性问题,审议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安全应急装备、北京海淀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和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组建方案,研究京津冀重点产业链监测工作。工信部规划司吴家喜副司长、京津冀联合办刘伯正副主任、三地经(工)信部门主要领导分别发言。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十年来取得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强调要发挥好京津冀智库机构作用,做好“十五五”期间协同发展新十年规划研究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攻关加强平台建设,打造京津冀中试网络体系。发挥好集群促进组织和联盟作用,打造集群建设标志性成果。共同加强产业协同政策先行先试先创,突破政策壁垒,向全国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刘伯正表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丰硕成果,得到了中央区域协调办的高度认可,充分证明京津冀产业协同机制高效有力。三地后续要把“链”的建设和“群”的培育统筹起来,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要继续谋划一批“共链”示范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群,谋划开展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示范项目。推动通武廊交界重点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打造京津冀重点产业链群建设和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表示,京津冀产业协同已处于止跌回升、新旧转化的拐点期,三地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均保持正增长,协同向新、内生增长的新路径基本形成。纵深推进“六链五群”标志性成果落地,持续完善产业链强链补链,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力度,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北斗产业协同等一批示范引领工程。持续优化京津冀产业协同生态,再谋划一批京津冀产业协同顶层规划,突破一批“小切口”政策堵点,稳步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逐步从规划走向现实,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深化协同机制,深入谋划重大项目,共谋重点产业协作新领域、新方向、新增量。进一步抓好链群培育,持续开展“揭榜挂帅”和小团组招商活动,“一群一策”推动集群培育提升。进一步打造标志工程,联合建设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实施北斗产业协同工程。进一步破解机制壁垒,推动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奖励等政策落地,研究氢能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聚焦重点区域,加快通武廊地区产业创新发展。



京津冀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协同机制


4月9日,北京市政协举行“协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京津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议题情况通报暨专家研讨会,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通报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协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京津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北京市政协重点协商议题,将以京津冀三地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形式开展协商。调研组将立足京津冀协同创新实际,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对高能级科创平台提出的主要需求、京津冀协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的重点产业科研方向、协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实践路径等方面重点开展调研协商。


在支持和服务雄安新区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方面,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向雄安新区汇聚,目前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已在雄安新区启动办公,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陆续揭牌成立并投入运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累计吸引入驻企业140家,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推动京津科创平台资源优势互补方面,两市共同印发实施推动京津同城化发展工作方案,推动怀柔科学城与滨海新区建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新增注册企业分别超800家、300家,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成功举办,签约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意向投资额超300亿元。


北京市不断加强高校联盟建设,推动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建筑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联盟”等25个高校联盟,在师资共享、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2023年、2024年两年高校联盟签署合作项目1743项,技术合同金额11.59亿元。


北京市积极推动京津冀研究机构联合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已有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蔬菜生物育种、智能传感功能材料、生物基纤维材料等4家京津冀联合申报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在2024年认定132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重大疾病创新药早期临床试验评价关键技术、通用类脑智能大模型等4家京津冀联合申报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


此外,北京市正在推动研究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为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赋能,将持续发挥成果供需清单机制作用,增强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服务能力,2025年底前汇集津、冀企业技术需求不少于300项,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于400项。



京津冀实现7.24亿条信用数据全量共享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4月8日发布,自2023年11月签订《共建信用京津冀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深化信息共享、开展协同监管三大举措,构建起跨区域信用监管“共同体”,截至目前已实现7.24亿条信用数据全量共享,信用赋能区域发展的效能日益凸显。三地通过联合制定《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元交换规范》《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共享应用规范》两项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建立京津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库,有效解决了三地信用数据标准不统一、共享不充分等问题。目前,通过相关标准,京津冀三地已实现近1700万家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等各类机构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共享。



【津冀要闻】

天津获批开展国家数字经济

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国家数据局日前批复同意天津市、河北省(雄安新区)开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2024年,天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1581.9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361.25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和3.0%。


2024年,天津市级政务云计算资源接入系统数达545个,计算能力达19.5万核,存储容量达40960TB,全市智算规模达到1万P,同比增长20倍。建成天津市算力交易中心,汇聚智能算力3000P、通用算力10万核,提供5大类43项集算力、数据、模型一体化的服务。截至2024年底,全市平台企业达到207家,实现营收5800亿元,同比增长23%,税收同比增长32%。在灵活用工领域,培育了以云账户为代表的灵活用工服务平台,为超过1.1亿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2万家企业客户提供服务。2024年,云账户实现收入1220亿元,纳税74亿元,位居全国灵活用工领域首位。在网络货运领域,汇聚了满运、G7易流、货拉拉等网络货运企业129家,整合全国24.5%社会运力和33.4%驾驶员数据,网络货运运单量占全国运单总量30%以上。在循环经济领域,建立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交易制度体系,去年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落户天津,为有效整合全国再生资源、发展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带来良好发展前景。


天津开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将聚焦制约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围绕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适数化改革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开展针对性试点试验。




京津冀总体国家安全观学术研讨会

在天津举行


4月8日,天津市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京津冀总体国家安全观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天津市委副书记陈辐宽指出,成立研究中心是市委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智库建设的具体举措。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系统总结党领导开展国家安全工作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发展规律的国家安全理论,全力打造国家安全高端智库。要突出政治性智库建设,主动服务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突出理论性智库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把握国家安全;突出区域性智库建设,推动建立京津冀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智库联盟;突出服务性智库建设,以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突出专业性智库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安全智库新高地,切实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京津冀在全国率先推出区域信用提升

联合举措


近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关于实施深化信用提升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意见》,聚焦区域协同“信用+”服务,提升经营主体信用合规能力、市场竞争力,构建京津冀信用监管一体化机制三个协同创新方向,在全国率先推出区域信用提升联合举措,推动构建区域良好营商环境。


京津冀三地将探索创新信用服务应用场景,通过开展“信用+”服务,综合运用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报告、信用指数等新型信用监管工具,赋能市场监管各业务条线提质增效。提高经营主体年报便利度,推进惠企政策精准送达。联合开展诚信文化和信用助企宣传活动,普及信用监管知识,推动形成“知信、守信、用信、增信”的信用环境。


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将构建区域协同信用修复机制,进一步规范各类失信信息信用修复的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审查标准和办理时限,实现三地信用修复同标办理。探索建立三地信用修复协查协办机制,通过“网上办、协同办”,为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信用修复服务。通过开展标注体系管理,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将助力经营主体精细化画像,提升精准监管与服务能力,实现帮扶企业发展、经营主体发展状况分析等多场景应用。


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将梳理《京津冀信用监管制度清单》,编制信用合规建设指引,指导经营主体将信用建设融入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为经营主体提供信用合规标准流程和规范指导,引导经营主体诚信守法经营,提高经营主体信用合规能力,带动行业、产业整体信用水平提升。


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将大力推行信用评价与守信激励,持续加强经营主体信誉信息的归集公示,增强守信经营主体的获得感。进一步以信用风险分类为基础,发挥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作用,开展三地企业信用评价,促进经营主体提升信用水平,降低信用风险。优先推荐区域内信用风险低、信用评价高的企业加入企业信用同盟,助力培育信用优质品牌、新质生产力核心企业,以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


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区域联动,构建京津冀信用监管一体化机制。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持续加强市场监管领域信用信息归集整理。建立完善京津冀数据中心实验室和数据分区,制定京津冀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推动区域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持续加快构建区域协同信用监管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京津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交换和应用协同地方标准、京津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代码资源进一步深度共享,推动形成数据互通联动的“一体化”新格局。拓展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实现三地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共享互认。


2025年,三地将持续深入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共享互认,探索建立登记事项、公示信息容错清单,设置容错阈值。对信用风险较低的经营主体优先采取非现场检查、触发式监管等模式,秉持“无事不扰”原则,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提升企业获得感。



【疏解专栏】


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预计

2027年疏解第一批学生


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占地面积2200亩,未来将在校园内种植6000余种植物,打造一个无界的植物园。雄安校区项目一二期工程完成后,按照发展规划,校园将容纳32000余名学生,2027年9月将疏解第一批学生。



北京服装学院2025年下半年入驻通州


2025年下半年,北京服装学院即将搬迁入驻通州。北服通州校区占地507亩,总建筑规模达45万平方米,入驻师生将达到8200人。作为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北京服装学院的专业水平国内领先。入驻后,将助力张家湾建设成为永不落幕的“时尚小镇”。除了创新中心的主校区,北京服装学院还将在未来设计园区打造未来设计社区,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打造活力秀场社区,推动艺术设计赋能校园和城市美学建设,促进“产学城”深度融合。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总部项目

预计2025年6月底主体结构封顶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总部项目电梯采购及安装招标公告发布,本项目共计20部电梯,项目最高投标限价为8703485元,预计2025年6月底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大唐集团雄安总部项目设计变更


雄安新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4月10日发布中国大唐集团雄安总部项目设计变更公告(二次)显示,“办公楼及其配套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本项目最高投标限价4798万元”变更为“办公楼及其配套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5.8万平方米,本项目最高投标限价5655万元”;“项目建安工程造价约360000万元”变更为“项目建安工程造价约429600万元”。




他山之石


2025第四届长三角智能制造高峰论坛

在沪开幕


第四届长三角智能制造高峰论坛在上海嘉定开幕。论坛以“智链融合 共筑产业新生态”为主题,来自长三角地区的800多家企业、1200余人参会。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拥有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为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下一步,上海将深入实施“模塑申城”工程,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落地;持续发挥上海丰富场景优势,推动“场景+政策”同频共振,打造全流程转型“工具箱”和整体解决方案;围绕“智能工厂建设、解决方案供给、智能制造标准群构建”打造三位一体的“智能制造”升级版。


来自中国联通、蔚来汽车、达观数据、Denodo丹诺德软件、上核公司、西门子等公司的嘉宾分享了智能制造场景应用各项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的案例,涵盖了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多个方面。


此外,还分别围绕智能工厂、新能源汽车举办了两场闭门交流会,聚合了30人左右的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高创新性企业等,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长三角创新区域应急协同制度


长三角应急管理专题合作机制建立6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应急管理厅(局)以推进区域应急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探索区域应急协同制度创新和工作联动路径模式,推动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四地织密跨区域安全防控“一张网”,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地区自然灾害联防联控机制应用;统筹跨区域应急联动“一盘棋”,全面提升重大区域性突发事件中的指挥调度、救援响应等全阶段协同处置效能;探索跨区域规范标准“一把尺”,累计推动落实应急管理重点合作事项40余项,发布区域性制度标准近20项。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联系我们:

曹明弟 13691012469

杨   萍 1366135418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