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褚潇炜:聚势·谋新·突围:构建高品质园区新范式|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
最新动态
褚潇炜:聚势·谋新·突围:构建高品质园区新范式|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
2025-04-036



3月28日上午,本次论坛以“协同创新,共育新质生产力”为主题,论坛由京津冀联合主办,三地科技部门、京津冀联合办、中发展集团等单位共同承办,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公司、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等协办。组织开展协同创新成果与需求发布、国际合作机制启动、创新发展推介和研讨分享、重点项目签约等多项内容。论坛汇聚京津冀产学研用创新资源,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交流、合作与成果转化,推动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助力京津冀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共话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次论坛邀请了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褚潇炜聚势·谋新·突围:构建高品质园区新范式》围绕中关村园区建设作了主题推介。

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褚潇炜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春风拂面、万物生辉,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非常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中关村论坛。深入开展沟通对话、交流合作,共议京津冀协同创新,携手共创新质生产力。

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向中关村论坛致贺,强调中关村要“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推动新时代中关村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去年4月,工信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一年来,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中,6个出自中关村;规上企业总收入约9.4万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发明专利授权量4.8万件,同比增长17.4%,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是硅谷的1.3倍;新设科技型企业超过4.6万家,日均新设126家。

这主要得益于六方面探索:


01

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

2021年11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开启了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目前,24条重大改革措施已经全面落地,国家和市级部门累计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例如,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瞄准高校院所专利许可费用高、企业对成果转化收益信心不足的痛点问题,鼓励高校院所授权中小企业先行试用科技成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柜”摆上“货柜”;试点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打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国有股权的顾虑,解决科技成果管理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科技体制改革部分列出的下一步改革任务,很多来自中关村的先行先试,这说明中关村发挥了重要的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


02

持续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富集的科教智力资源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实施基础研究领先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两个行动”,不断形成高质量的科技源头供给,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前,已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14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2所高校、1000余家科研机构、2.9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创新合力。探索“企业出题、政府搭台、揭榜挂帅”的科研组织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从1到10”转化落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03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持续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抢滩布局量子科技、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等20个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全国首家量子科技孵化器和具身智能产业园,布局建设“火箭大街”“卫星小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区联合出台了40余项支持政策,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发展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例如,出台人工智能策源地和通用人工智能政策,推动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提出“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推动大模型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实施新一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培育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集群,推动建设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印发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揭牌成立北京市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南箭北星”格局。推进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协同,牵头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园区建设,共同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04

持续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分类分层提升园区专业化、市场化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增强27家大学科技园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聚焦20个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前瞻布局具身智能、量子信息、细胞基因治疗、低空技术等专业园区。培育打造了40家高品质特色园区。建设了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合成生物制造等产业集聚区,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进程。

40家高品质特色园,提供了2900万平方米的空间载体,建设了300多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配备了50余支基金,基金总规模超过900亿元,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地、科技企业孵育的集聚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地。

例如,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聚焦工业场景牵引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建成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智能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4个创新中心,43个工大创业团队入驻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包括3位院士、8位国家级人才、260余位研究生/工程师,先导区已集聚科创企业70余家。


未来通信产业园,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一流学科优势,面向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空天科技等领域,重点聚焦6G智简网络、全时全域光互联等方向开展科研攻关、应用研究及产业孵化与推广,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建立联合创新中心,计划4月可正式入驻。

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是全国首家具身智能专业园区,依托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态势,构建“人才为核、技术为基、资本为翼、产业为体”的四维创新生态,预计今年6月正式开园。

中关村(大兴)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为细胞基因治疗企业配备专业空间载体,接入高标准工业蒸汽、扩容双路供电,建立开放共享的新型疫苗、细胞、基因三大技术平台,已吸引1位诺贝尔奖得主、7位院士及30余位PI,布局27个一类在研新药项目。

05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新一轮创业的硬科技“含金量”高,和上一轮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经济有很大不同。我们积极挖掘培育硬科技企业,建立了“硬科技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企业梯度培育服务体系。比如,支持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布“独角兽十条”政策,形成“专班机制+专项政策+专职管家+专业资金”的独角兽企业四大“专”享服务体系,培育115家独角兽企业、居全国第一,潜在独角兽超百家;实施中关村科技领军企业旗舰行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了27个创新联合体、18个技术创新中心。目前中关村拥有超百家百亿企业、近千家十亿企业、5000多家亿元企业,持续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


06

持续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中关村逐步构建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有机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率先支持25家标杆型孵化器,在孵企业超万家。针对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设立全国首支全部由社保基金出资的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已投资决策16个项目,决策金额超27亿元。市政府组建千亿级规模的8支产业投资基金,围绕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开展直接投资,已投资决策项目178个,投资金额约181亿元,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服务。


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成功申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出台科技创新国际化提升、“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建设,入驻国际科技组织及代表机构增至12家。引进德国史太白、英国P4精准医疗等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外资研发中心达221家,辉瑞等8家知名外资药械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或创新主体。建设19个中关村企业驻海外服务代表处,设立11家海外科技园区、孵化平台。高标准举办中关村论坛,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

加强跨区域产业协同,牵头组建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发布人工智能“中关村倡议”。发布京津冀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高水平推进雄安、滨海、宝坻、保定等中关村合作园区建设,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中关村是一片充满希望、大有可为、不断创造奇迹的热土。借此机会,诚挚邀请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到中关村投资兴业、工作生活,中关村愿与大家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以上是我的报告,谢谢。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为推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落地,通过定期发布“京津冀机会清单”的形式,搭建企业供需顺畅、高效对接平台。任何企事业单位或机构有产品/技术/系统集成服务等供给信息、需求信息发布需求,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杨   萍 13661354189

曹明弟 1369101246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