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京津冀三地人大开展协同监督 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执法检查启动
最新动态
京津冀三地人大开展协同监督 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执法检查启动
2025-04-036


2025年4月上旬至7月,市人大常委会将对《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并与天津、河北两地人大开展协同监督,拟于7月听取审议执法检查报告。4月2日上午,执法检查启动会召开。


探索京津冀三地人大协同监督新形式

作为京津冀区域协同立法的标志性成果,《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于2023年11月分别由三地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施行。立法先行,监督紧随其后。按照京津冀人大工作协同联席会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三地人大将《决定》执法检查作为2025年协同监督议题。


执法检查将重点围绕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及产业协作、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生态等方面展开,包括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联合编制产业链图谱、重点园区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等情况。


作为协同监督议题,执法检查将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当三地中的一方开展执法检查时,同步邀请另两方参与调研活动。同时,将专题培训、书面检查、实地检查与座谈、交流研讨等方式相结合,全面了解《决定》实施情况,督促政府部门边检查边整改。执法检查报告拟于7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2025年向津冀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于100项

《决定》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做出多项重要部署。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朱建红介绍,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与津冀共建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积极构建京津冀科技成果共享库,将15家概念验证平台纳入京津冀科技服务平台。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43.7亿元,同比增长12.7%。


为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下一步将制定出台《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持续发挥成果供需清单机制作用。2025年年底前汇集津冀企业技术需求不少于100项,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于100项。联合津冀科技管理部门共同组织不少于10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及培训活动,定期交换京津冀三地技术合同成交额信息,加强技术交易数据互通共享。


持续推进“六链五群”产业协同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成果正日益显现。“2024年京津冀三地工业增加值2.66万亿元,十年间三地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5000余家,主导产业实现由黑色金属冶炼等传统加工为主,向以汽车、电子等高端制造为主的转变。”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维亮介绍。


以“六链五群”为重点,三地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已联合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发布两批16个筑基工程项目榜单,促成一批补链项目落地京津冀,加氢、储氢等重点环节实现京津冀自主可控布局。京津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7个。生命健康和电力装备集群占全国比重超20%,人工智能集群形成软硬一体全栈式布局,独角兽和大模型备案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下一步,将推进“一群一案”,分群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强化链式突破,实现新能源汽车、氢能等2至3个产业链关键环节基本贯通。京津冀汽车生态港加速招引30个储备项目,落地一批头部零部件企业。实施北斗产业协同工程,落地一批北斗京津冀规模化应用。

来源:首都之窗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为推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落地,通过定期发布“京津冀机会清单”的形式,搭建企业供需顺畅、高效对接平台。任何企事业单位或机构有产品/技术/系统集成服务等供给信息、需求信息发布需求,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曹明弟 13691012469

杨   萍 1366135418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