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18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等事项。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将于2025年3月28日在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期间举办。京津冀携手粤港澳旅游列车天津站发车。石家庄都市圈规划正式发布。本期简报重点对以上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同时聚焦跟踪外商跨区投资“互认机制”延至长三角珠三角、天津经开区多个无人机试飞空域获批、天津海关加强京津冀海关服务协同等内容。疏解专栏,对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新校区、中海油石油商业储备(雄安)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雄安校区、2025年雄安加快疏解高校落地等情况进行介绍。他山之石板块,对长三角区域外贸创新高、成渝发布双清单进行介绍。
【北京动态】
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研究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等事项
3月18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落实市委工作部署,研究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等事项。
会议强调,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认真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和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要统筹推进城市副中心控规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加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提高投资效益、提升城市品质,确保完成“十四五”阶段性目标。高水平编制城市副中心“十五五”规划,总结建设经验,集思广益分析问题,提升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留足空间。要坚定不移围绕“3+1”主导功能定位,持续谋划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与雄安新区错位承接非首都功能,服务保障好迁入企业,不断增强区域吸引力。高标准打造大运河等国际消费体验区,持续提升三大文化设施运营服务水平,释放文旅消费潜能,把城市副中心打造为北京文旅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加强与经开区协同,加大高精尖产业谋划布局和服务保障;释放医疗资源集聚优势,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要高标准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用好标准引领和项目支撑两个抓手,支持绿交所扩大交易规模,加快推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落地,办好绿色发展论坛,让“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更加亮丽。要持续优化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补齐民生服务短板,推动发展成果广泛惠及市民群众。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抓好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沿线品质提升等,打造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要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着力加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进京检查站升级改造,强化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加强与北三县产业协作,共建产业链生态体系,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3月28日举行
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将于2025年3月28日在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期间举办。
本次活动聚焦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协同创新和技术要素市场协同发展,在开展“案例分享+成果路演”环节的基础上,特设了主旨报告、成果对接、圆桌对话等环节,旨在为京津冀区域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提供新思路、新模式。京津冀地区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以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将在活动中聚焦三地重点产业领域发布技术需求,展示技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手段,加速技术交易供需精准匹配。活动特设“耐心资本”环节,相关基金将分享资本要素如何助力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推动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实践案例。
活动将邀请嘉宾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和技术市场建设”进行主旨演讲。京津冀三地技术市场协会将联合三地重点产业相关高校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主体发起“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联合体将聚焦京津冀产业链共性需求,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地区技术交易合作,推动构建“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打造技术交易“金桥网络”,加快区域技术要素的互联互通,加速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动将同步开通线上直播。现场活动结束后,京津冀技术交易对接活动将在新机制下以不同形式持续进行。
外商跨区投资“互认机制”延至长三角珠三角
为便利外国投资者跨区投资,北京市丰台区、浙江省杭州市和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开启“区域互认”模式,只需要出具任意一地“主体资格文件复印件”,即可在三地“一次审核全域通行”,使企业办理周期从15天压缩至1天。
此前,外国投资企业跨地域投资需多次提交证明文件。如办理企业开办等业务时,外国投资者的主体资格证明文件需要首先经所在国家主管机关公证。在不同的城市投资,证明文件还无法重复使用,外国投资企业每次跨地域投资只能重复办理证明文件,一次一核验。
为了便利外商在京津冀三地投资,三地创新推出了外资主体资格证明互认机制。为了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北京市丰台区、浙江省杭州市、广东省佛山市三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签订《开展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文件三地互认办法(试行)》。这意味着继京津冀区域互认举措实施以来,互认机制再次延伸至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核心区域。”
新规明确,外国投资者在任一登记机关完成主体资格证明文件的原件核验后,其由登记机关档案部门加盖专用章的主体资格文件复印件,可在另外两地直接作为有效申办材料,实现“一次核验、三地通用”。下一步,北京将继续探索,努力将区域互认扩展至全国范围。
【津冀要闻】
京津冀携手粤港澳旅游列车天津站发车
3月15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铁道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河北区文化和旅游局、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铁旅融合 区域联动”京津冀携手粤港澳“京铁乐游”银发旅游列车首发仪式在天津举行。
此次列车的首发是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天津深化南北区域文旅联动、推动资源双向赋能的创新实践。2024年推出48条跨区域精品线路。此次将合作半径延伸至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资源互通、客源互送,共同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此次开通的列车以“京铁乐游银发旅游”为主题,串联起肇庆的秀美山水、广州的繁华都市,让游客在旅途中领略中华大地的壮美风光,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列车通过推动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构建起南北协同发展的新纽带。
天津经开区多个无人机试飞空域获批
近日,位于天津经开区的京津冀无人智能产教融合基地等园区申请无人机试飞空域正式获批。此次获批的无人机试飞空域包括逸仙智创园京津冀无人智能产教融合基地、经开区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园、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试飞空域高度为120米,可满足各类无人机研发测试、飞行训练、物流配送等应用场景需求。空域内将建设无人机起降点、通信导航设施、气象监测站等,为无人机安全飞行提供全方位保障。
目前天津经开区已集聚了近30家无人机相关企业,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此次无人机试飞空域的获批,将进一步优化经开区无人机产业发展生态,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天津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天津经开区将依托无人机试飞空域,重点发展无人机物流、无人机巡检、无人机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打造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区。同时,积极探索低空空域管理新模式,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贡献泰达经验。
天津海关加强京津冀海关服务协同
2024年天津海关研究出台了“津关24条”,服务天津高水平对外开放,去年,本市进出口值8115.6亿元,同比增长1.3%,扭转了连续2年的下降态势。其中出口3913.7亿元,增长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度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新质生产力竞相迸发,尤其是汽车、船舶、航空、电子等高端制造类新动能产品出口强劲。
2025年天津海关对“津关24条”进行了迭代升级,支持京津冀三地口岸监管设施共建共用,支持口岸软硬件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探索通关、物流等信息标准协同共享,实现“三关互认”。
在服务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增量上,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扩大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网购保税零售进口跨关区退货试点范围。在服务外贸优进优出稳存量方面,重点是保障矿产品进口。做好水果、饲料、地方老字号品牌等出口企业对外注册工作,助推地方特色食品扩大出口;保障“新三样”产品加速出口。
石家庄都市圈规划正式发布
3月20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印发实施。
根据规划,石家庄都市圈以石家庄市为中心,由衡水市、邢台市、定州市、辛集市共同组成。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632万人。到2030年,石家庄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发展影响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畅通、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公共服务均衡、生态秀美宜居现代化都市圈。
规划提出,协同构建“一核两极、两圈两廊”都市圈空间格局。“一核”,即石家庄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两极”,即邢台市、衡水市,发挥区域支撑作用;“两圈”,即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协作的通勤圈和联系紧密、优势互补的协作圈;“两廊”,分别为沿京广线综合发展廊道和沿石黄线综合发展廊道。
规划提出多个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加快与京津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借势发展,成为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的战略支撑;统筹推进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着力增强区域创新发展引领作用,共建先进智能、绿色融合、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都市圈政务服务、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协力建设品质美好生活圈等内容。
规划要求,提升承接平台能级,完善与京津常态化产业对接机制,提升重点产业合作平台承接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坚强配套能力、综合成本优势强的产业园区。坚持深度对接、主动吸引京津央企总部、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和产业布局,吸引更多契合石家庄都市圈产业布局的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投资落户。推进创新要素跨区域链接,积极对接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京津高校及科研机构,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和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在“京津研发、河北转化”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同时,推动石家庄都市圈与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共建共享。依托首都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对接首都都市圈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联手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先进制造业集群,联合培育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合作共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强化综合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持续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协调加密京石邢邯城际列车开行频次,提升石家庄枢纽节点功能,推动石家庄正定空港、石家庄国际陆港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物流基地联动发展,加快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创新与京津跨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机制,协调推动优化与首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支持京津优质中小学在石家庄都市圈建立校区、分校,与首都合作共同推出一批精品休闲旅游项目和线路,打造京津优质生活服务拓展区。
【疏解专栏】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
新校区项目(一期)监理招标计划发布
3月20日,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新校区项目一期建设地点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延庆新城南部YQ00-0309街区内,东至迎泉街,南至博园南街,西至望山路,北至百泉街,建设规模为总建筑面积158977.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7379.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1598.00平方米。投资估算为150000万元。预计招标公告发布时间为2025年4月21日。
中国铁建全产业链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中铁城建集团北京工程有限公司入驻雄安
3月20日,中国铁建全产业链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暨中铁城建集团北京工程有限公司揭牌入驻仪式在雄安会展中心举行。中铁城建集团北京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国铁建的三级公司,此次落地雄安,是贯彻落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具体实践,是全面贯彻国资国企改革和中国铁建三级公司建设要求的重要部署。该公司将立足属地,坚持创新驱动,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度参与雄安建设。近八年来,中国铁建全产业链要素汇聚雄安,先后有15家二三级子公司落户雄安,疏解在册职工近1000人。中国铁建将继续发挥好自身全产业链优势,以“1+9+N”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打造精品工程,为建设“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持续贡献铁建力量。
中海油石油商业储备(雄安)
有限公司成立
中海油石油商业储备(雄安)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8亿元,该公司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海石油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经营范围为装卸搬运、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机械设备租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雄安校区
第一组团项目计划3月底开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计划于3月底开工,项目总建筑面积13.74万平方米,包括8栋学生宿舍楼。地上部分建设内容主要为本科生宿舍2栋、研究生宿舍4栋、博士生宿舍2栋,同步实施地块内室外土方平衡工程及建筑物墙外1.5米范围内的室外管网工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监理服务均为3月1日,竣工时间为2027年初。
2025年雄安加快疏解高校落地
2025年雄安新区将加强京津冀协同联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疏解高校落地。2025年,雄安新区会协助首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一期各组团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实现全面开工。同时,推进首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二期项目和二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总规方案及前期手续办理,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还将常态化开展高校、大学生雄安行活动。
【他山之石】
长三角区域外贸创新高
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贸易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长三角区域进出口总值2.5万亿元,高于全国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38.2%,全国外贸“压舱石”的作用持续显现。其中,集成电路出口757.7亿元,同比增长1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6.7亿元,同比增长6.7%;工业机器人出口6.5亿元,同比增长48.3%,占全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51.6%,产品销往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长三角区域对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此外,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为长三角的民营企业创造了有利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品牌建设、国际化布局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有效助推进出口业务加速增长。今年前2个月,长三角区域民营企业进出口1.39万亿元,占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37.6%,成为推动长三角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成渝发布双清单
3月20日,由重庆市民政局、四川省民政厅、成都市民政局联合主办的“拼经济 搞建设”成渝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活动暨助力产业园区“立园满园”专项行动启动。
此次活动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合德阳、眉山、资阳等都市圈城市,组织涵盖电子信息、低空经济、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的百余家行业协会商会,创新构建跨区域产业链协作体系。
活动现场,成渝两地重磅发布《成渝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机会清单》与《成渝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清单》,梳理政策支持、资源对接等14个政策(项目)机会,展示成都市无人机产业协会、重庆市楼宇产业园协会等30个行业协会商会的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现场举行了多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包括成都市武侯区民政局与重庆市沙坪坝区民政局、成都市新都区民政局与重庆市九龙坡区民政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渝金融业联合会与重庆股权投资基金协会联合推动资本互通、成都旅游协会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协会共同开发成渝旅游“早蓉晚渝”项目等,依托成渝“1小时高铁圈”,串联三星堆与大足石刻、宽窄巷子与洪崖洞等IP,打造“周末经济”新场景。标志着两地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的合作从“规划协同”迈向“项目落地”。
活动中,成都市民政局谋划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产业园区“立园满园”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将围绕成都市“3+22+N”产业园区发展体系布局,以行业协会商会、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聚焦资源共享与精准服务,实施“五大协同行动”,通过搭建要素对接平台、深化政企联动、培育特色品牌、强化产业链协同、整合各类资源,推动社会组织在产业园区发展中发挥专业化支撑作用。
成渝两地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从“中介服务”向“资源操盘手”升级,定期举办供需对接会、国际交流活动等,助力产业园区政策、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精准对接,进一步释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内生动力,为新时代西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联系我们:
曹明弟 13691012469
杨 萍 1366135418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