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京津冀协同丨一周动态(第181期)——京津冀城市治理效能、绿色低碳技术案例、医保协同发展
最新动态
京津冀协同丨一周动态(第181期)——京津冀城市治理效能、绿色低碳技术案例、医保协同发展
2025-03-185

编者按

京津冀发布国内首个统一区域性碳普惠核算标准。京津冀首次联合发布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天津市医保局扎实推进京津冀医保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活动在石家庄召开。本期简报重点对以上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同时聚焦跟踪京津冀城市治理效能稳步增长、京津冀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顺义园开工、京津冀首只中银科创母基金落地天津、京雄区域协同水平全面提升等内容。疏解专栏,对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总部项目智能化工程、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中国大唐集团雄安总部项目工程、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等情况进行介绍。他山之石板块,对四川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成德眉资多项决定实施进行介绍。


【北京动态】

京津冀发布国内首个同一区域性碳普惠核算标准


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国内首个区域性低碳出行碳普惠领域技术文件《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低碳出行》。北京市于2021年率先探索交通领域碳普惠试点,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平台,试行“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项目运行三年来,已吸引超450万用户参与,累计实现碳减排量40余万吨,每年带动绿色出行超1亿次。2024年7月,北京市会同天津、河北两地,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北京实践经验固化为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实现技术规范统一。新标准明确界定低碳出行行为,包含步行、骑行、公共交通及小微型客车合乘等低碳方式,并将地理边界限定为京津冀全域,确保数据监测与核算的精准性,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标准提出碳普惠项目需满足唯一性、准确性、保守性和安全性要求,规范了温室气体种类、项目边界、计入期及核算方法。通过优化基准线情景,将居民综合出行方式纳入考量,使减排量核算更科学合理,为区域低碳出行项目设计提供技术支撑。三地还探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碳普惠项目互认,强化区域减排合作。



京津冀首次联合发布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天津市节能环保中心、河北省绿色发展服务中心聚焦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联合发布《京津冀绿色低碳技术典型案例(2024-2025)》。23个典型案例聚焦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涵盖建筑、工业、交通、数据中心、供热、市政基础设施等多领域,旨在推动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精选创新案例 助力多领域绿色转型。遴选过程严谨,注重技术创新。案例所涉技术深度对接京津冀产业布局,突出技术先进性、创新性和示范性,91.3%的案例技术拥有发明专利。遴选过程经过符合性审查、材料初审、技术答辩、现场审核等多个环节,确保入选案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覆盖领域广泛,提出产业绿色转型方案。


展现最新成效 驱动节能降碳效果显著。入选案例为近3年内成功实施且稳定运行一年以上案例,节能降碳效果显著。此次典型案例发布标志着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未来,三地将持续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深化区域协作机制,为全国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京津冀样板”



京津冀城市治理效能稳步增长


3月14日,《北京城市治理蓝皮书:北京城市治理研究报告(2024)—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治理》发布。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蓝皮书表示,北京凭借其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实力,成为产业升级“领头羊”,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有序。京津冀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6.2∶35.7∶58.1变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突破五成且提升最快。三地新兴经济领域也在快速发展,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较2019年三地均增长20%以上。


蓝皮书评估了京津冀城市科技—经济—生态系统治理效能情况。2012年至2022年,京津冀城市科技、经济、生态的发展较为均衡,整体效能指数稳步增长,年均增速为3.56%。其中,科技创新驱动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保持平稳上升态势,生态舒适宜居指数从快速上升转变为平稳上升。



京津冀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顺义园开工


生态港顺义园占地共2500亩,围绕“汽车电子、汽车智能、汽车品质”三大领域,布局研发创新、智能生产、生活配套、未来拓展等功能,同时创新发展智慧物流、无人物流、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1号地规划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7万平方米,重点建设汽车核心零部件标准化厂房,配套建设中试车间、综合楼、宿舍楼、能源中心等设施,预计2026年竣工交付。5号地规划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重点建设产业孵化器、展示会议中心、自动驾驶与芯片质检中心等园区功能配套,优先启动园区研发服务中心建设,同样预计于2026年竣工交付。




【津冀要闻】

天津市医保局扎实推进京津冀医保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4年以来,天津全力推进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一是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范围。截至2024年底累计开通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的定点医药机构分别达到476家、2552家、1019家。二是常态化推进京津冀区域内就医“一码通行”。优化服务流程,改造信息系统,会同三地医保部门明确京津冀参保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就医、购药等,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实现异地就医“免备案”。三是扩大异地就医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病种范围。率先完成国家异地就医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病种扩围,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等5种门诊慢性病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外省市相关门慢特患者来津就医更加方便。


促进医药服务协同联动,减轻参保群众药耗负担。一是深化京津冀“3+N”医药联盟采购。2024年共组织京津冀194种药品、200种中药配方颗粒、21种中药饮片带量联动采购,平均降幅分别达30%、69%、68%;开展京津冀弹簧圈类、血液透析类医用耗材和肝功、肾功、心肌酶生化类检测试剂带量联动采购,平均降幅分别达57%、55%、76%。二是优化京津冀药品、医用耗材挂网管理。持续推进中药配方颗粒联动全国价格和挂网采购工作,将在售的12家生产企业共计6424个中药配方颗粒产品与全国各省市实际采购价格进行联动,促进在售价格平均下降26.55%。


优化医保跨省经办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是设立协同服务窗口。在全域21个医保分中心设立京津冀医保协同服务窗口,为北京市朝阳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河北省廊坊市参保人员提供统一规范的跨省通办服务。二是提升经办服务水平。推进医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备案等多项医保高频服务事项在津心办、津医保APP实现“跨省通办”。


联合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一是完善智能审核和源头治理。累计上线审核规则163类3万余条,上线事前提醒规则57类,将异地就医费用纳入监控范围。二是深化异地就医费用核查手段。建立异地就医处理处罚退款渠道,开展联合飞行检查,严厉打击欺诈骗保。三是探索药品追溯码应用。积极参与国家局医保药品智能识别试点,推进药品、耗材追溯码采集应用。


不断拓展医保合作领域,推进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积极发挥“两中心、一平台”作用,承担国家基金监管、公共服务、医用耗材集采等职能。持续深入宣传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新成效,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联合开展“京津冀清廉医保共同行”廉洁文化作品展览,教育引导三地医保系统党员干部为政清廉、秉公用权。



京津冀首只中银科创母基金落地天津


3月13日,总规模5亿元的天津中赢海河北辰天开科创母基金正式完成工商注册。该基金由中国银行联合天津国资体系共同打造,标志着金融“国家队”以资本力量激活区域创新生态的战略布局向纵深推进。


母基金由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中银证券、海河基金等五方联合设立,重点布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天津市、北辰区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该基金承载着多重战略使命:在空间维度上,构建京津冀科技走廊资本纽带,促进京津研发资源与津冀制造基地的有机衔接;在产业维度上,聚焦量子技术、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撬动社会资本,打造“耐心资本”培育体系。



京津冀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活动在石家庄召开


3月7日,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在石家庄市举办了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活动。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河北省工信厅厅长王素文、天津市工信局副局长杨冬梅、北京市经信局二级巡视员汪剑波出席。


吴家喜副司长指出,工信部会同三地加快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助推京津冀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已培育7个国家级集群,三地集群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创新协同更加深入、产业协作更加紧密、要素配置更加高效。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三地赋能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深化协同联动、建强促进组织,推动成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促进集群与高新区协同发力,合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王素文厅长强调,京津冀聚焦“六链五群”建设,立足优势特色、汇聚要素资源,深化场景应用、加强政策支持,京津冀生命健康等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呈现蓬勃发展良好态势,正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2025年,河北省工信厅将充分发挥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轮值组长作用,会同京津工信部门强化“一盘棋”思想,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创新制度举措、形成政策合力,加快创新引领、场景牵引、区域联动,打造循环畅通的京津冀集群产业生态,大幅提升产业综合实力、企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生态,推动集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京雄区域协同水平全面提升


雄安新区设立近8年来,京雄同城化在多个领域取得关键突破,京雄区域协同水平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成功对接北京市户籍、社保、住房领域数据接口,接入北京市居住证、身份证等20类常用电子证照接口,累计调用数据近2000次,在办理企业迁移、购房资格核验、积分落户、政务服务等业务时,实现智能核验,大幅压缩了办事时长;雄安新区破除区域限制,推出京雄同城化事项清单192项,让雄安新区居民和疏解人员享受到无差别的同城化服务;京津冀三地交通、人力资源等领域209项资质资格互信互认落地;“京津冀+雄安”471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286项服务自助办理;雄安新区与北京5家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5所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结对帮扶,实现了110个医学检验项目结果京雄互认。


2025年,雄安新区将主要从三个方面继续提升京雄区域协同水平。


一是夯实京雄同城化基础。通过“北京+雄安”月度会商机制,进一步畅通与北京市相关部门沟通渠道,强化协同联动、整合资源力量,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夯实京雄同城化基础。二是构建更多同城体验。积极谋划拓展京雄同城化事项清单,持续拓展电子证照共享互认范围与深度。持续深化京雄“一卡通”应用。将协同开展京雄区域内“一卡通”文旅场景建设,推动实现公园、博物馆等文旅场所“京雄互通”。三是进一步激发同城化活力。深入推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制度。进一步做强医疗保障服务,做好目录动态调整,使职工医保待遇水平不低于北京,医保报销范围优于北京。继续推行疏解人员子女京雄转学便利化,实施中小学生寒暑假免费托管、托育一体化等措施。




【疏解专栏】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总部项目智能化工程招标预公示


3月6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总部项目智能化工程将招标,总建筑面积约75705.94㎡,地上建筑面积约55456.49㎡,地下建筑面积约20249.45㎡。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接入系统;无线对讲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会议系统;移动通讯室内信号覆盖系统(仅包含槽盒);综合布线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管理系统;停车库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筑能耗监管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空气品质监测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智慧照明系统;机房工程等工程的深化设计、供货、施工安装、检验试验、调试、验收、维保等全部建筑智能化工程及设计图纸范围内的全部工作。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建设工程招标


3月6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建设工程进行招标,招标项目为室外装饰装修工程和消防工程,室外装饰装修工程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隔热铝合金窗、金属板幕墙、铝板飘蓬、室外吊顶、屋顶檐口和压顶、铝板雨蓬等。消防工程主要内容具体为合同、清单、图纸中标明的以及工程规范和技术说明中规定的各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系统、防火门监控系统、消防电源监控系统等。



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召开建设工作调度会


3月10日,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召开雄安校区建设工作调度会,全面部署推进雄安校区建设工作,确保2025年实现全面开工建设目标。会议详细介绍了雄安校区的基本情况、总体规划方案、雄安校区规划建设进展及下阶段需要相关单位配合支持的工作。全面推进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建设,第一组团项目位于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E07-07-06地块西南角,建筑规模8.3万平方米,建筑包括1-2#、1-3#、1-4#、1-5#四栋宿舍、钢铁书院及综合楼共计6栋单体建筑。



中国大唐集团雄安总部项目工程监理服务招标资格预审公告(代招标公告)发布


3月10日,中国大唐集团雄安总部项目工程监理服务招标资格预审公告(代招标公告)发布,公告显示,项目土护降工程计划开工时间为2025年4月,项目主体结构计划开工时间为2025年9月30日(实际以开工令为准);项目总用地面积66204.8平方米,其中道路用地5049.2平方米;项目建设办公楼及配套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具体面积以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房屋建筑面积为准),本项目预估价为2696万元。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地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工程树木移栽工程施工签订合同


3月10日,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地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工程树木移栽工程施工合同签订。承包人为北京金都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合同金额为7943214.46元,合同期限247天,计划开工日期为2025年3月20日;计划竣工日期为2025年11月22日。承包范围为园林景观破除、树木移植、树木后期养护管理、移植后场区平整、树木回移及恢复场地原状等图纸及清单所示范围内的全部内容。




他山之石


四川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


《四川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印发。


在成都都市圈建设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的产业布局。推进研发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德眉资的产业合作模式,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打造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资协同开放走廊。联合发布都市圈工业企业供需清单,分年度建立都市圈制造业协同发展目标体系。推行“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建立成德眉资科学基础设施联盟,创新成德眉资科创基金运营模式。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方案》表示,聚焦成都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稳步推进成都放射线高速公路扩容改造。优化毗邻地区公共交通跨市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公共交通一卡互通、一码通行。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方案》表示,深化中小学教育合作,培育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在蓉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与德眉资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逐步实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数字化互认。深化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推动更多事项“同城化无差别”受理。


带动省内城市群联动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发挥成都主导作用,增强都市圈辐射功能,探索“总部+基地”“设计+转化”等区域利益分享模式,推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城市群错位联动,以差异化发展带动全域共兴。



成德眉资多项决定实施


3月1日起,成德眉资迎来一系列重要决定的实施,涵盖文旅与环保领域,将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向新高度。


在文旅领域,《关于协同推进成德眉资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于3月1日统一实施。资阳市政府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相关细节。《决定》共十三条,从多方面发力。从规划上,共同实施省级及成都都市圈两山旅游规划;从合作机制上,四市政府及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和工作机制。同时,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产品与线路,鼓励企业创新文旅体验,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深挖文化资源如陈毅故里等并强化宣传营销。其“协同、创新、务实” 特点显著,打破地域限制。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联系我们:

曹明弟 13691012469

杨   萍 1366135418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