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上午,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召开。会议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京津冀联合办、雄安新区管委会、城市副中心管委会、通州区政府、天津滨海新区发改委以及统计、科创、产业、交通、生态、文旅等专题工作组介绍各领域协同发展新成效。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介绍三省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进展、新成效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过去一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哪些瞩目成果?
新的一年
三地又将如何谋篇布局?
小布带您走进会场——
下好“一盘棋”
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坚持协同联动,北京“新两翼”发展格局更加清晰
坚持携手同心,京津“双城记”更加昂扬响亮
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有力
坚持规划引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更加生机勃勃
拧成“一股绳”
凝聚1+1+1>3协同合力
发布会上,京津冀三地有关部门负责人集中介绍了雄安新区、城市副中心、“通武廊”一体化、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情况,及京津冀统计工作、协同创新、产业链群落地、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文旅协同等工作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4年的4.3∶26.8∶68.9,第三产业比重近7成,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8成以上,天津占比超6成,河北提升最快(为53.7%)。
雄安新区统筹推进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齐头并进,累计完成投资8354亿元,开发面积覆盖20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014万平方米,4792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804公里、地下管廊160公里、水利堤坝328公里,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2024年,城市副中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8亿元,2019年以来,累计超过5977亿元,而且连续五年实现千亿元投资目标。建设高品质创新孵化载体,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14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家。全面启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30.3万平方米,新增超低能耗建筑20.2万平方米,居全市前列。
通州区与武廊区、廊坊市深入推动一体化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办事大厅在武清区、廊坊市大厂县试点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大厅跨域融合,已累计实现北京市、通州区3469余项政务服务事项、300项便民服务事项和河北2652项、天津675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跨区域办理。
全面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共建、“五群”共育,南港120万吨/年乙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链项目投产,中电科蓝天产业园启动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天津港集装箱航线达147条,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329万标准箱。
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促成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京津冀协同创新驶入“快车道”。
京津冀协同推动“六链五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印发实施6链图谱落地方案,开展2批京津冀高精尖产业筑基工程揭榜。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7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三地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7倍。三地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1.7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万亿元。
京津冀衔接干线公路网越织越密,6个项目建成通车。“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廊坊至大兴机场实现快速通达。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港口群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吨、同比增长3.4%,机场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5亿人次,同比增长22.5%。
2024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分别降至30.5、38.1、37.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大幅增加、重污染天数大幅削减。北京密云水库、天津蓟州区州河,河北省秦皇岛湾北戴河段等11条河(湖、库)和海湾获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京津冀三地客流内循环占比已经超过55.32%,三地已互为重要且热门客源地。今年春节期间,三地联合举办跨年迎春大联欢、欢享庙会、乐享冰雪、历史文化主题游等六大板块“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首次联动举办群众跨年倒计时活动,首次联合录制春节联欢晚会,为广大群众奉上了丰富多样的春节文化大餐。
绘好“一张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新阶段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三省市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强化“一核”辐射引领、“两翼”发力齐飞和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5年,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
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
主动服务保障央属疏解项目落地,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用好腾退空间增补公共服务。
2
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发展、职业培训创新三项工程,支持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加快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扎实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3
深入推进京津同城化
支持中关村与天开高教科创园对接合作,完善怀柔科学城与滨海新区协同创新机制,加密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
4
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发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孵化转化。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商,加快落地一批关键配套企业和项目。“一群一策”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增效,推进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谋划京津冀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5
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统筹推进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建设。建成京唐城际铁路北京隧道段,实现承平高速建成通车。开展秋冬季污染天气应对,加强潮白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协同治理。持续推动北京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与河北对接合作。整合三地优势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的十年
宏图待展
京津冀将继续并肩前行
共谱协同发展新篇章!
来源:北京发布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
促进会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指导下,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主管,于2021年2月20日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专门从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业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会汇聚三地协会、联盟等市场力量,旨在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围绕京津冀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通和首都都市圈建设等工作,为各方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源链接、课题研究、活动举办等服务。
为推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落地,通过定期发布“京津冀机会清单”的形式,搭建企业供需顺畅、高效对接平台。任何企事业单位或机构有产品/技术/系统集成服务等供给信息、需求信息发布需求,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曹明弟 13691012469
杨 萍 13661354189
联系邮箱:bj_xtfz@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四层410单元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